連日來,放眼余干縣田間地頭,但見農機穿梭,一幅忙碌的春耕圖景。與傳統農耕不同的是,如今的春耕充滿了“科技范”。
4月8日,在九龍鎮琪陽農服智能育秧中心,負責人陳新才輕點按鈕,水稻智能化播種育秧流水線便開始自動運轉。鋪土、澆水、播種、覆土、疊盤、碼垛,鏟車上料,叉車進暗化室……僅僅10秒鐘,育秧流水線就“吐”出了5個秧盤。
“原來10個人忙得團團轉,現在2個人就能輕松應對。”陳新才算了一筆賬:新生產線每小時可播種1800盤,效率是舊設備的3倍,人工成本直降80%,還能提高水稻出芽率和成秧率。
同樣享受到智能育秧設備便利的還有種糧大戶程鵬。在梅港鄉赤嶺村信江農機化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程鵬將制好的秧盤轉至暗化室內催芽。“早稻育秧,控制好溫度和濕度是關鍵。”去年程鵬在政府支持下建成自動化育秧車間,今年育秧時間縮短了5天,秧苗還更健壯。
除了育秧,直播也用上了新技術。在古埠鎮邱家村的千畝稻田里,伴隨著旋翼的嗡鳴聲,一架無人機騰空而起,按照設定的路線勻速往返,短短12分鐘就完成了15畝稻田的播種。
“這個‘大家伙’可是春耕的好幫手。”該縣農業機械化服務行業協會負責人邱永安說,“無人機每次裝載80斤稻種,幾小時就能播完120畝稻田。”
“無人機用于農業領域的好處主要體現在播種、施肥、打藥等環節。”蔡星斌是玉亭鎮種植大戶之一,從2020年起,他開始流轉耕地采取輪作方式種植水稻,如今種植規模達600畝。說起無人機,蔡星斌連連感嘆:“有了科技助力,不但省時又省力,而且效率高。今年,我開始嘗試使用無人機飛播水稻種子。”在國家農機補貼政策扶持下,蔡星斌先后購置了旋耕機和無人機等機械設備,嘗到了科技賦能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陳若薇 韓海建)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