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在阿聯酋迪拜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完成了《巴黎協(xié)定》下的首次全球盤點,向國際社會發(fā)出團結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強烈信號。但全球綠色轉型仍然面臨挑戰(zhàn)。
2023年11月30日-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在迪拜舉辦期間,在綠區(qū)的一個展區(qū)內,舉辦方通過游戲的方式,寓教于樂,表達氣候改善需要共同合作,人與自然需要平衡,提醒人們地球就在人類手中。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今年11月,COP29將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各國將就進一步推動全球綠色轉型尋求共識。在當前全球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能源轉型是否面臨安全顧慮上升的挑戰(zhàn)?中國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發(fā)揮怎樣的作用?近日,能源基金會首席執(zhí)行官兼中國區(qū)總裁鄒驥就上述問題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當前全球形勢不確定性增加,綠色轉型面臨壓力和挑戰(zhàn)。能源轉型會否增加能源安全風險?
鄒驥:首先需要辨別對“安全”的關注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特別是當它與綠色轉型和能源轉型對立時。我會用非常簡單的方式回答:這是假命題。
目前,油氣等化石能源并不能代表“安全”,特別是在地緣政治背景下,化石能源進口面臨種種不確定因素。對中國和大多數國家而言,可再生能源是可以使用的最安全的能源。雖然在建立初期,可再生能源體系面臨眾多挑戰(zhàn),但一旦建立成型,路會越走越寬闊,因為太陽能、風能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以,向可再生能源轉型,正是為了解決安全問題。
在談論安全觀時,我們認為出于安全考慮需要迅速推進可再生能源發(fā)展,以降低化石能源的不安全因素。目前已經可以看到這樣的前景,并且具有一定現實基礎。能源轉型和能源安全并不對立,可再生能源體系建成越快,就能越早實現能源安全。
中新社記者:中國在世界能源轉型中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近年來中國扮演的角色是否發(fā)生變化?
鄒驥:中國于1992年參與締結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當時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不到1000美元,尚屬中低收入國家。當時的中國,還沒有大量建設重要基礎設施,需要發(fā)展,也就需要擁有排放權。
2019年,中國人均GDP已經突破10000美元,人均GDP增長意味著中國的經濟發(fā)展階段已經完全不同。發(fā)展需要的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經濟增長的動能和支柱產業(yè)發(fā)生變化。未來,中國將主要依賴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如新能源汽車、生物制藥、芯片、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支持經濟發(fā)展。中國居民的收入增加正逐漸與排放脫鉤,能源彈性和碳彈性都在下降。如今我們希望享受更好的環(huán)境,進而也更加關注全球環(huán)境和氣候問題。
9月1日,四川成都,比亞迪展館內的仰望U9純電車吸引參觀者。中新社記者 劉忠俊 攝
當前,世界范圍內以新能源為標志的新一輪技術和產業(yè)革命正在發(fā)生。過去十年間,中國光伏成本降低了約80%,為中國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中國在全球綠色轉型上的地位和作用已經逐步凸顯。今天中國在世界能源轉型中的引領作用已非空談,而是有企業(yè)、技術、成本,和已經實現幾萬億元人民幣級別固定資產投資支撐的現實。
中新社記者:在全球綠色轉型中,中國還能在哪些方面作出進一步切實貢獻?
鄒驥:截至今年7月,中國風光裝機合計達到12.06億千瓦,提前6年實現既定目標。中國正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發(fā)揮實質性推動作用,且應更積極地向前發(fā)展。
“小院高墻”和破壞遏制不是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方向,反而是應當合作解決日益迫切的全球氣候問題。中國擁有不斷發(fā)展的綠色產業(yè),是綠色轉型有力的踐行者和實施者,有責任和能力為全球范圍內的綠色轉型作出更大貢獻。
6月13日,航拍位于江西九江瑞昌市洪下鄉(xiāng)的蜈蚣山風電場。魏東升 攝
中新社記者:未來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還有哪些合作與討論空間?中國在其中可以發(fā)揮何種作用?
鄒驥: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報告,2023年,中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超過全球的一半。除中國外,世界其他國家需在2030年前的剩余時間內,將年均增速提高36%才能實現設定目標。報告指出,即使所有國家都全面落實當前目標,世界距離到2030年,將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加至11000吉瓦以上的目標仍差30%。
氣候問題如此嚴峻,我們必須采取積極行動,加速相關領域發(fā)展。氣候雄心不能是空中樓閣,而應建立在可行的實施基礎之上。中國的光伏、風能、電動汽車等產業(yè)發(fā)展迅速,奠定了全球綠色轉型的產業(yè)基礎。
中國有信心,也具備條件來實現氣候目標,可以更加積極主動地為此作出貢獻,依據科學技術原理,遵循市場邏輯,倡導可持續(xù)發(fā)展倫理價值,將自身利益與全球利益相融合。同時,應對氣候變化也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各國需加強合作,共同推動《巴黎協(xié)定》進程。(完)
關鍵詞:
凡注有"環(huán)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huán)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huán)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huán)球傳媒網",并保留"環(huán)球傳媒網"的電頭。
- 鄧州市衛(wèi)健委領導陪同市人大一行蒞臨鄧州市腰店鎮(zhèn)衛(wèi)生院指導工作
- 邳州法院發(fā)出《自動履行證明書》 營造誠信守法氛圍
- 專家:進入靶免治療時代 腫瘤治療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
- 強化民政業(yè)務培訓 提升為民服務能力——駐馬店市驛城區(qū)水屯鎮(zhèn)組織開展民政政策專題培訓會
- 主持人杜海濤成“超級大辣片”形象代言人
- 數說“新”變化丨增速位列全國首位!前三季度新疆外貿同比增長29%
- (經濟觀察)中國存量房貸利率批量調整落地 助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wěn)
- 香港教大舉辦系列分享會培育學生正面價值觀
- 鄧州農商銀行:積極開展“敬老月”活動 做好養(yǎng)老金融大文章
- 2024江西省一刻鐘便民生活節(jié)啟幕 推進一刻鐘便民圈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