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2025版“推薦”共涉及24個瘤種,涵蓋目前全國人口94%、上海市居民95%以上的惡性腫瘤新發病例;2025版“推薦”中還包含兒童腫瘤、遺傳性癌癥和疫苗可預防癌癥等三個癌癥專題,提供了七個降低常見癌癥風險的專業建議,以及一張分性別和年齡段的癌癥篩查推薦時間表,為公眾提供了全面、科學的防癌指導。2025版“推薦”新增了鼻咽癌、腎癌、子宮內膜癌的篩查和預防建議;對2024版中的輻射與腫瘤、腫瘤心理、疫苗可預防癌癥、胃癌、膀胱癌、兒童腫瘤、口腔癌等內容進行了修訂。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預防部主任鄭瑩教授當日指出:中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例數超400萬例,但50%的癌癥是可通過科學手段預防和避免的。2025版“推薦”結合最新循證醫學證據,希望幫助公眾建立“早預防、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的健康意識。鄭瑩教授表示,今年是國家衛健委倡導的“體重管理年”,超重和肥胖與20%的癌癥風險增高相關,維持健康體重,可以有效降低罹患大腸癌、胰腺癌、賁門癌、肝癌、腎癌以及女性乳腺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13種常見癌癥的風險。
據悉,在腫瘤治療中,早診早治是關鍵。2025版“推薦”新增三大癌種篩查建議:對于華南等高發地區人群及高危人群,推薦從30歲開始篩查,采用EB病毒抗體檢測,陽性者聯合鼻咽鏡檢查;建議55歲以上高危人群(如:長期吸煙者、肥胖者、慢性腎病患者)定期進行腎臟超聲和尿常規檢查;絕經后女性及肥胖、糖尿病等高危人群應關注異常陰道出血,必要時行超聲或內膜活檢。
上海市抗癌協會方面分享了一個病例,2024年,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與徐匯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開展的癌癥“風險評估+健康科普+精準篩查”三位一體防治服務中,成功發現一對七旬老年夫妻同時罹患早期大腸癌。得益于及時篩查和規范治療,兩位老人通過手術已完全康復,無需進一步化療。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2025版“推薦”重點更新內容涉及輻射、心理與疫苗防癌等方面。據此,大劑量的輻射才會導致腫瘤風險的增加。正常醫療的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的輻射劑量較低且嚴格控制在安全范圍內,致癌風險極低,對患者的益處遠大于潛在風險,不能因噎廢食。
據介紹,在癌癥預防和康復中,民眾需重視心理健康的作用,推薦重點關注某些關鍵時點(如首次確診后、手術前或化療啟動等治療計劃調整時、出現副作用時等)的壓力管理,推薦尋求專業心理咨詢。根據2025版“推薦”,HPV疫苗新增9歲至26歲男性接種,男女性雙向保護更易形成“群體免疫屏障”,還可預防更多的致癌型別和癌種(陰莖癌、肛門癌及口咽癌等)。
上海市抗癌協會理事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陳震教授表示:腫瘤防治并不僅是個人的事情或醫院的責任,而需要個人、家庭、醫療機構、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惡性腫瘤可防可治。陳震期待每年更新和發布的新版“推薦”能真正推動防癌知識走進千家萬戶。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