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界限
目前,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一項新的調查結論:“1萬元,這是我國城市中等收入群體家庭收入的界定標準(按三人家庭平均人口計算)。”在中國,“中產”第一次被明確數字化定義。
“60000元到500000元人民幣”的是中產階級家庭的收入標準的界限,這個數據是來自國家統計局所進行的大方面的抽樣調查。
調查歷時四個多月,發放問卷30萬份,有效問卷26.3584萬份。據相關人員介紹,完成本次調查的最低人工成本為600萬元。
據有關人員介紹,“6-50萬元”的標準“不是單向扣款,還要有結果驗證”。計算的起點來自銀行公布的全球中等收入階層的起點(3470美元)和上限(8000美元),將這兩個數據轉換為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指數,涉及三重轉換:人均GDP與人均收入的轉換、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轉換、購買力評價標準的轉換。但購買力評價標準最重要的指標是“在中國保密,屬于不能公布的內容”。
按照三重換算的收入參考標準,家庭年均收入下限為6.5萬元,上限為18萬元左右。考慮到我國不同地區居民收入差距較大,最終確定的標準是6-50萬元。按照這個標準,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將從5.04%擴大到45%。
6-50萬家庭的年收入限額似乎是一個很有前景的“中產”指標。
中等家庭僅僅是指家庭收入嗎?
并不是,中產這個詞仔細來說牽扯到很多項,不單單只是說收入這一項,想社會地位于受準
相關學者指出,在中國,“收入與社會地位不呈正相關”。比如學者教授,在發達國家屬于社會的中產,社會地位極高,物質收入豐厚,但在現在的中國大陸,學者的收入甚至可能低于中等收入人群的底線。
同樣,在有政治資源的群體中,收入也成了不可靠的指標。這個群體的工資并不高,但是他們的崗位可支配收入很可能遠遠超過我們的設想。
中產是否包括民營企業家也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在西方的評價體系中,這些人擁有生產資料,所以他們不屬于新中產。然而,在當前的中國社會中,這個群體是中產的有力支持者
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界限在哪?中等家庭僅僅是指家庭收入嗎?“中產”:更多的是一種心態。在物化指標和社會意義的評價之間,不同的視角甚至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在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的研究中,一般認為“中產”實際上是一種意識形態狀態而不是經濟狀態,或者說,不僅僅是經濟狀態。地位和威望,教育和職業,經濟收入,社會人脈都是不可避免的指標。如果過于關注收入,關注的中心本質就會發生變化。中產家庭如何投資房地產也成為一個人們話題。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