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幾輛大巴車在鄉間小路穿梭,從窗外望去,廣袤的松嫩平原一望無際,即將迎來收獲。
“黑土糧倉”先導專項科學總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佳寶下車后匆匆走進農田一處深約1米的土坑考察土壤情況。南都記者在現場看到,土坑內土壤層次分明,松散的表層黃土下有明顯的黑土層,夾雜著白色斑駁,這是含有碳酸鈣的表現。
但和想象中黝黑的黑土不同,黑土實物更接近淺一些的暗褐色。張佳寶在土坑看后做出評價,“黑土退化很嚴重了。”
黑土中的黑色來源于有機質,有機物料腐殖化會生成一種棕色至暗褐色的腐殖酸,腐殖酸含量高,土的顏色就黑。張佳寶介紹,當地風蝕嚴重,土壤質地變粗,有機物分解速度變快,黑土因此“褪色”。
“每形成一厘米黑土要經過約400年,一陣風刮過去,吹走的不是幾毫米黑土,而是1個世紀。”張佳寶指著土層告訴南都記者。
在東北,一場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已經開展一年多時間。2021年,中國科學院啟動“黑土糧倉”先導專項,為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提供科技支撐。南都記者了解到,這是上世紀農業科技“黃淮海”會戰之后,中科院在新時代的一場新的農業科技攻關戰役。
為何將黑土地保護提到如此高度?對于黑土地保護和利用,我們已經走到了哪一步?近日,南都記者隨中科院一行來到東北黑土地區尋找答案。
東北黑土地是中國的糧倉。
“變薄”“變瘦”“變硬”
在齊齊哈爾市梅里斯攻關試驗區,常年流傳一句俗語,“一年刮兩次大風,一次刮半年。”這里冬春季大風頻發,風蝕十分強烈,最大風速超過7 m/s,嚴重破壞土地生產力。
張佳寶指著挖好的土坑告訴南都記者,每形成一厘米黑土要經過約400年時間,三四十厘米的黑土層形成則需要大概1萬年時間。
“一陣風刮過去,就能吹走一個世紀。”他說。這可不是什么浪漫化的表述,一個驚人的數據顯示,東北黑土層的平均厚度已經由上世紀中葉的60-8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20-40厘米。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
資訊
焦點
- 瑞信(CS.US)CEO發表備忘錄 試圖讓市場相信其財務穩定性
- 財務大臣重申捍衛日元立場 日本央行9月政策會議摘要提及政策轉向
- 英國迎來黃金搶購潮 新政府“迷你預算”刮起恐慌風暴
- 高盛:美國家庭和外國投資者將分別凈拋售1000億美元股票
- 違約概率飆升至至少10年來最高水平 百年銀行巨頭瑞信被傳“爆雷”!
- 美聯儲在加息速度問題上已現分歧 市場Q4能否扭轉頹勢?
- 進一步加碼全球黃油市場 威士蘭乳業收購新西蘭乳企Canary Foods
- 國際能源署警告:歐洲在今年冬天將面臨“史無前例”的天然氣短缺風險
- 歐盟能源監管機構合作局:勢將為每日電價設定一個上限
- 能源價格暴漲139%!德國8月PPI同比飆升45.8%創歷史最大漲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