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邀請,《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陽,《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出席了吹風會,解讀《政府工作報告》,并答記者問。
吹風會上,沈丹陽主任主動披露的報告起草過程中的一個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
沈丹陽說,今年的報告注重文風樸實、接地氣,文字盡可能平實簡練,盡量不用專業性術語。往年專業術語后面要解釋、加注釋,今年直接用一些平實語言,表述不用專業術語,目的是希望老百姓聽得懂、好理解。
這也是我全文聽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直接感受。
2014年1月1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總書記的清新文風》一文,總結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文風特點,“求短、求實、求新,是習近平說話、作文的風格;百姓話、古人話、中外經典,則是習近平講話中時常出現的內容,從而使百姓共鳴”。
今年年初,《中國紀檢監察報》刊文指出,不管是起草報告,還是撰寫文件,必須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為解決問題、改進工作帶來切實幫助。要從一文一會抓起、一人一事改起,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讓公文“短實新”、真管用。
短、實、新,也應該是媒體工作者的追求。
曾幾何時,個別媒體以字數來計酬、以所謂的“求新求異”為追求。本來幾百字就能夠說清楚的事情,非要長篇大論,更喜歡用一些并未普及的術語,甚至不加解釋、注釋,讓受眾無所適從。
實際上,中國新聞獎近年來的評選也給這種現象“澆”了一盆冷水,形成了新的范例。2024年8月25日,由第34屆中國新聞獎、第18屆長江韜奮獎評選委員會審議通過的《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評選細則》明確規定:“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短、實、新作品。”
比如,在第34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人民日報社俠客島微博賬號發布的《一顆老鼠頭為何要省級調查組才能查清?》獲輿論監督報道一等獎,這是一篇379字的新媒體評論(作者:張少鵬、袁子涵、胡贊磊、周安、宋爽、趙競凡;編輯:龔雯、楊凱、張遠晴、申孟哲)。
評委點評:這是一篇不到400字的精彩短評。評論直指“鼠頭鴨脖”事件,反映出有關部門單位不作為、懶作為,遇到輿情就和稀泥、“堵捂瞞”,把小事拖大、矛盾上交,浪費大量行政資源,更損害了公信力。評論一針見血、行文老辣,把握準確、觀點深刻,小微評迸發正能量、帶來大流量,輿論引導效果較好。
“短、實、新”的清新文風已成為新聞界共識。
時代呼喚短、實、新的文風。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