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要點
2020年5月以來,海運運價漲勢如潮,并顯著加大美歐等輸入性通脹壓力。海運運價為何大漲,未來演繹方向及對全球通脹影響?專題分析,供參考。
2020年5月以來,海運運價漲勢如潮,持續推升美歐等輸入性通脹壓力
2020年5月以來,海運運價持續大漲,集運價格更是頻頻刷新歷史新高。2020年5月至今,全球集裝箱運價指數(WCI)大幅上漲381%,中國出口集裝箱(CCFI)運價以及細分的對歐洲航線運價漲幅也超過200%,紛紛創下歷史新高。同期,BDI干散貨運價指數也自低位大漲728%,刷新了2010年4月以來新高。
海運運價飆漲、顯著推升輸入性通脹壓力,促使美歐決定暫停長達數年的貿易摩擦。國內經濟對進口的高度依賴,使得海運運價通過進口價格渠道,持續反映在美歐等經濟體的通脹讀數中。為降低進口成本、緩解國內漲價壓力,美國和歐盟在3月宣布暫停長達數年的貿易爭端,相互取消數十億美元的懲罰性關稅。
海運運價大漲,哪些因素推動?需求改善、運力不足
海運運價飆漲背后,是美歐等走出疫情、需求持續修復,同時全球海運運力“供不應求”。自2020年5月起,伴隨著疫情防控能力持續提升及疫苗入市、推廣,美歐等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活動不斷升溫、進口需求大幅擴張。但同期,全球集運運力同比增速僅由2.6%小幅反彈至4%,完全“跟不上”全球貿易鏈的修復節奏。
全球海運運力短缺,與在航運力接近打滿、新增運力嚴重不足,以及多個重要港口出現“用工荒”、海員數量大減等密切相關。一方面,全球集運運力的閑置率已降至歷史低點的4.7%,而同期新增運力依然不到現存運力的4%。同時,受疫情、罷工等影響,美歐等多個港口出現用工荒,印度、菲律賓裔海員也大規模流失。
未來海運運價演繹方向,對全球通脹影響?運價或持續位居高位、對通脹“火上澆油”
持續10年的“供給側改革”,以及新船交付周期需至少2年時間,使本輪全球海運運力“產能”彈性嚴重受限。過去10年,由于行業一直不太景氣,主要集運公司大規模縮減資本支出,導致全球集運運力增長中樞大幅回落。現存運力不足的同時,至少2年的新船交付周期,使未來2年集運行業的產能幾乎沒有彈性。
由于培訓周期長、疊加疫情導致工作吸引力下降等,海員的供應短缺將進一步限制海運運力的釋放。經驗顯示,普通海員、高級海員的培訓及實習時間,分別需要至少10個月、2年。隨著疫情導致部分海員流失,以及病毒頻繁變異使海員工作的吸引力大降,全球海員、尤其是高級海員的流失率高企,缺口持續擴大。
油價趨勢性大漲,也從成本端大幅抬升海運的漲價壓力。燃油費一般占到集運公司經營成本的30%以上。截至6月25日,油價絕對水平已較疫情前高出近30%。伴隨美歐等疫情逐步收尾、經濟加速重啟,以及OPEC+謹慎增產、美國頁巖油公司不愿增加資本開支等,油價依然處于上漲通道中,將持續推升海運漲價壓力。
綜合來看,隨著疫苗大規模推廣、帶動美歐等進口需求維持高位,以及行業內新增運力嚴重不足、海員缺口持續擴大,疊加油價趨勢大漲,海運運價或持續位居高位。對于美歐等而言,無異將對國內通脹壓力“火上澆油”。
風險提示:病毒變異導致疫苗失效等。
報告正文
1、 周度專題:海運漲勢如潮,全球通脹“火上澆油”
事件:2020年5月以來,海運運價持續大漲。
資料來源:Drewry、Clarksons
1.1、2020年5月以來,海運運價漲勢如潮,持續推升美歐等通脹壓力
2020年5月以來,海運運價持續大漲,集運價格更是頻頻刷新歷史新高。海運主要包括客運和貨運,后者又可依據貨物運輸種類的不同,分為集裝箱、干散貨、油運等。市場研究領域的海運,一般指的是貨運。2020年5月以來,以集裝箱、干散貨為代表的全球貨運運價持續大漲。數據來看,2020年5月至今,全球集裝箱運價指數(WCI)大幅上漲381%,中國出口集裝箱(CCFI)的歐洲、美西航線運價①分別大漲332%、137%,均創下歷史新高。同期,BDI(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漲幅也高達728%,并刷新了2010年4月以來新高。
①中國是全球最大出口國,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的變化能直接反映全球集運價格的走勢。
海運運價飆漲,顯著推升美歐等進口價格、持續加大輸入性通脹壓力。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的經濟運行,對進口的依賴度較高,同時,后者的運輸“載體”以海運中的集裝箱運輸為主。由于進口的到岸價格及關稅②等直接受運費影響,2020年5月以來,全球集運運價的持續大漲,導致了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的進口價格飆升。國內經濟對進口高度依賴,使得進口價格的飆漲,加速反映在美歐等的通脹讀數中。
②關稅等于完稅價格(一般是到岸價格)*稅率。
為降低進口成本、緩解漲價壓力,美國和歐盟決定暫停長達數年的貿易爭端,相互取消數十億美元的懲罰性關稅。美國和歐盟在波音和空客的航空補貼問題上一直存在爭端,并為此在2019年爆發了大規模的貿易沖突,相互對對方的進口商品加征數十億美元的報復性關稅。然而,持續近2年的貿易摩擦,因集運運價持續大漲,在2021年畫上了“句號”。2021年3月,為降低進口成本、緩解國內漲價壓力,美國和歐盟同時宣布在未來4個月暫緩征收報復性關稅;6月,面對集運運價頻繁刷新歷史新高,美歐決定將征稅的暫緩期限從4個月延長至5年。
1.2、海運運價大漲,哪些因素推動?需求改善、運力不足
海運運價持續大漲背后,是美歐等主要經濟體走出疫情、需求持續修復,同時全球海運運力“供不應求”。一方面,2020年5月以來,美歐等主要經濟體疫情防控能力持續提升,經濟活動逐步回歸正常,進口需求止跌反彈。數據來看,2020年5月至今,反映全球經濟及貿易景氣的全球制造業PMI指數,由低點的39.6%大幅反彈至56%。美歐等需求持續修復推升運價的同時,全球海運運力的不足,也對運價的上漲“推波助瀾”。2020年下半年以來,全球集運運力同比僅從2.6%反彈至4%,完全“跟不上”需求修復的節奏。
全球海運運力“供不應求”,源于在航運輸船只已滿負荷運轉,同時新增運船及運力嚴重不足。國際知名航運咨詢機構Clarksons統計的數據顯示,2020年下半年以來,伴隨集運需求大幅擴張,全球集運運力的閑置率,從前期高點11.4%大幅回落至歷史低點的4.7%。集運運力的短缺,也直接導致了全球集運船只的拆解率,降至0%附近。在航運力接近“打滿”的同時,新增運船及運力十分有限。Clarksons統計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集運實際新增運力86萬標準箱,僅相當于現有運力的3.6%,根本無法滿足集運需求。
美歐等多個港口出現“用工荒”,以及疫情反復導致海員數量大減等,進一步拖累了全球海運運力的釋放、推升運價。除了運船短缺外,美歐等經濟體的多個核心港口因為出現“用工荒”,營運效率大幅下降。與此同時,印度、菲律賓疫情的大幅反彈,使多個國家拒絕載有印度、菲律賓海員的船只入港,而后兩者的海員合計人數占全球比重超過了1/3。港口“用工荒”及印度、菲律賓裔海員的減少,進一步加劇了海運行業的供需矛盾、推升運價。
1.3、未來海運運價演繹方向,對全球通脹影響?
隨著疫苗大規模推廣、企業生產及資本支出等修復加速,美歐等主要經濟體的進口需求仍將維持高位。結合以色列的接種經驗,及最新疫苗供應、接種進度來看,美歐等主要經濟體的疫情有望逐步進入到收尾階段。疫情的趨勢改善,意味著美歐等經濟體的居民出行、企業生產及資本支出等線下經濟活動,將加速回歸正常。這一背景下,美歐等主要經濟體的中間品、資本品等的進口需求將進一步擴張。
持續10年的“供給側改革”,疊加新船交付周期需要至少2年時間,使得本輪全球海運運力“產能”彈性嚴重受限。全球集運運力的不足,并非是由疫情帶來的偶然沖擊。事實上,自2010年起,由于行業長期不景氣,全球集運行業經歷了長達10年的“供給側改革”。以行業龍頭馬士基、中遠海控為例,過去10年,二者的資本支出均呈明顯回落態勢。資本支出不斷下滑的結果,是全球集運運力的增長中樞在過去10年大幅回落。考慮到新船交付周期需要至少2年時間,疊加過去10年造船行業產能也出現下滑,全球集運運力不足的局面,在未來2年都難以得到有效緩解。
此外,由于培訓周期長、以及疫情導致工作吸引力下降等,海員的供應短缺將進一步限制海運運力的釋放。不僅是造船需要時間,海員的培訓周期也時間較長。經驗顯示,從事最基礎工作的機工、水手,需要至少10個月培訓及實習,工作內容更加復雜的三副、三管,培訓期及實習期的合計時間更是需要2年以上。新冠疫情已導致部分海員流失,疊加病毒頻繁變異使海員工作的吸引力大幅下降,全球海員的供應短缺越發嚴峻。國際航運公會最新的統計結果顯示,全球海員的缺口已超過13.5萬名,高級海員因為流失率高、缺口更是加速擴大。
油價趨勢性大漲,也從成本端大幅抬升海運的漲價壓力。根據經驗,燃油費一般占到集運公司經營成本的30%以上。2020年5月以來,油價上漲幅度已超過270%,絕對水平也較疫情前高出了近30%。展望未來,伴隨美歐等疫情逐步收尾、經濟加速重啟,疊加供給端OPEC+謹慎增產、美國頁巖油公司不愿意加大資本開支等,油價依然處于趨勢上漲通道中。受此影響,集運公司的漲價壓力將持續高企。
綜合來看,伴隨著海運行業供需矛盾難以有效緩解以及油價大漲等、支撐運價位居高位,美歐等主要經濟體面臨的通脹壓力將持續加大。海運行業內部,無論是貨船、還是海員,供需矛盾未來一段時間均難見好轉。疊加油價趨勢性上漲、直接推升經營成本,均指向運價或將持續位居高位。對于美歐等主要經濟體而言,無異將對國內的通脹壓力“火上澆油”。
經過研究,我們發現:
(1)2020年5月至今,全球集裝箱運價指數(WCI)大幅上漲381%,中國出口集裝箱(CCFI)運價以及細分的對歐洲航線運價漲幅也超過200%,紛紛創下歷史新高。同期,BDI干散貨運價指數自低位大漲728%,刷新了2010年4月以來新高。
(2)國內經濟對進口的高度依賴,使得海運運價通過進口價格渠道,持續推升美歐等經濟體的輸入性通脹壓力。為降低進口成本、緩解國內漲價壓力,美國和歐盟在3月宣布暫停長達數年的貿易爭端,相互取消數十億美元的懲罰性關稅。
(3)海運運價飆漲背后,一方面是自2020年5月起,伴隨著疫情防控能力持續提升及疫苗入市、推廣,美歐等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活動不斷升溫、進口需求大幅擴張。同時,全球集運運力同比增速僅由2.6%小幅反彈至4%,完全“跟不上”全球貿易鏈的修復節奏。
(4)全球海運運力短缺背后,是全球集運運力的閑置率已降至歷史低點的4.7%,而同期新增運力依然不到現存運力的4%。同時,受疫情、罷工等影響,美歐等多個港口出現用工荒,印度、菲律賓裔海員也出現大規模流失。
(5)過去10年,由于行業一直不太景氣,主要集運公司大規模縮減資本支出,導致全球集運運力增長中樞大幅回落。現存運力不足的同時,至少2年的新船交付周期,使未來2年集運行業的產能幾乎沒有彈性。
(6)根據經驗,普通海員、高級海員的培訓及實習時間,分別需要至少10個月、2年。隨著疫情導致部分海員流失,以及病毒頻繁變異使海員工作的吸引力大降,全球海員、尤其是高級海員的流失率高企,缺口持續擴大。
(7)燃油費一般占到集運公司經營成本的30%以上。截至6月25日,油價絕對水平已較疫情前高出近30%。伴隨美歐等疫情逐步收尾、經濟加速重啟,以及OPEC+謹慎增產、美國頁巖油公司不愿增加資本開支等,油價依然處于上漲通道中,將持續推升海運漲價壓力。
(8)綜合來看,隨著疫苗大規模推廣、帶動美歐等進口需求維持高位,以及行業內新增運力嚴重不足、海員缺口持續擴大,疊加油價趨勢大漲,海運運價或將持續位居高位。對于美歐等而言,無異將對國內通脹壓力“火上澆油”。
2、重點關注:美國6月非農就業
3、 風險提示
病毒變異導致疫苗失效等。
研究報告信息
證 券研究報告: 海運漲勢如潮,全球通脹“火上澆油”
對外發布時間:2021年06月27日
報告發布機構:開源證券研究所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