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報道 美媒稱,隨著特朗普政府加大對華為的打壓,美國芯片制造商正在應對由此帶來的成本問題。業內各方正在形成共識:代價會很高。
據彭博社5月22日報道,禁止向華為出售美國技術的“禁令”,清晰表明了全球供應鏈相互關聯的程度——在向中國客戶和競爭對手施加壓力的過程中,幾乎不可能避免損害國內公司。
報道稱,一些事實說明了中國的重要性。
美國最大芯片制造商格羅方德半導體公司在紐約、德國和新加坡均設有工廠。從表面上看,這使該公司處于有利地位,可以利用轉出中國的任何訂單。
但該公司CEO湯姆·考爾菲爾德說,這是一種簡單化的觀點,沒有考慮到電子部件源自何處和最終去往何方。例如,芯片可以在加利福尼亞設計;在亞洲另一個地方制造;運往馬來西亞或菲律賓進行封裝;然后再送到中國組裝到設備中。然后,該設備可以在本地銷售或運往世界任何地方,包括美國。
報道指出,從高通公司身上也能看出中國的重要性。最近一個財年,高通公司三分之二的銷售額來自中國。能夠凸顯復雜關系的是,高通并不制造芯片,該公司在圣迭戈的總部設計芯片,并由分包商在中國大陸、臺灣地區和韓國等地制造。然后這些芯片在中國大陸被組裝到智能手機中,并在那里銷售,或者進入美國和歐洲。
“半導體行業的供應鏈完全交織在一起,我們無法將它們分開。”考爾菲爾德說。
另據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一份報告指出,對新興技術的嚴格出口限制,可能導致美國公司在5年內損失141億至563億美元(1美元約合6.9元人民幣——本網注)的收入,威脅到多達7.4萬個工作崗位。該機構表示,在20%的關稅實施一年后,僅半導體行業就可能會失去9000多個工作崗位。
一些小型芯片制造商已經表示,華為和中國的訂單減少將影響他們的收入。魯門特姆公司下調了預期,科爾沃公司隨后采取了相同行動。分析師們表示,在華為被列入“黑名單”的影響下,上述趨勢可能加速。
報道稱,去年在全球銷售價值4700億美元的芯片中,有約一半是美國生產的,而中國則是最大的購買方。
報道還指出,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呼吁克制,并強調其成員企業已處于困難境地。
高通公司展臺
關鍵詞: 成本問題,美國芯片,華為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