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建造故宮時,官營織毯機構負責織造技藝精巧的專用地毯,宮中推崇地毯,曾形成“凡地必毯”現象。后來,掌握地毯編織技術的工匠黃氏一族,遷徙落戶至山東陽信縣商店鎮小司村。至此,地毯編織技藝在這里流傳下來。傳承人在運用宮廷地毯編織技術的基礎上,對工藝及圖案的繪制進行改良,不斷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手工地毯編織技藝流程。
陽信地毯編織技藝,至今已有200余年歷史。陽信地毯編織技藝集繪畫、雕刻、編制、刺繡、印染等手工技藝于一體,圖案設計講究,色彩豐富亮麗。在陽信地毯編織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該項技藝的第七代傳人黃春生帶動下,陽信縣一家地毯作坊走上規?;l展的道路。
傳承中創新突破
陽信地毯非遺工坊依托省級非遺項目陽信地毯編織技藝建立。地毯編織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陽信地毯非遺工坊打造16處農村勞動力就業基地,帶動周邊村民就業人數超過2100人。在工坊織毯、修剪等工序車間中,工人各司其職。一張張美麗的地毯便從這里織造完成,經過銷售、運輸走入千家萬戶。
從陽信地毯非遺工坊生產出的地毯,被應用在酒店、會議中心、寫字樓等各種場合,并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的銷售市場拿下優異“成績單”。
將傳統生產工藝設計與現代地毯制造技術結合,陽信地毯非遺工坊在地毯工藝的研發方面不斷創新。工坊主體與青島大學合作,研發成功了可應用于地毯的海藻纖維紗線,推出了新型海藻纖維地毯,具有耐磨、易清洗、不脫毛等特色,具有良好的阻燃性,降低地毯維護使用成本。值得注意的是,海藻纖維地毯的編織也融入科技力量。工坊主體與東華大學合作,研發槍刺地毯智能機器人,克服了機械、電氣、控制、信號處理等多學科交叉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
陽信地毯非遺工坊還是中國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等高校的實習基地。在這里,學生能夠直接將自己的創意設計制作成地毯實物,評選出的優秀作品創作者能夠拿到工坊主體頒發的“獎學金”,開啟更好的創意設計學習之旅。
在陽信地毯非遺工坊生產車間附近坐落的地毯文化藝術博物館,成為市民、游客了解地毯編織技藝的重要文化場所。博物館內陳列著傳統地毯編織設備及工具,對具有重要藝術價值的地毯進行展示,呈現不同的地毯生產工藝,展示了地毯織造技藝從傳統手工向現代化轉變的歷史過程。
“將傳承與發展結合的理念,我們開展了系列地毯編織技藝整理、保護與推廣工作,培養了一大批手工地毯編織技藝傳承人,促進地毯編織技藝有序、活態傳承。”陽信地毯非遺工坊相關負責人介紹。
賦能鄉村振興
推動傳統技藝弘揚傳承,人才培養是重要的一環。在陽信,黃春生手把手帶出的徒弟已有近百人,如今均已成為骨干力量。每年,工坊培訓農民工人3200課時,現已打造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50余支,有效推動項目傳承發展。
在山東,像陽信地毯非遺工坊這樣通過非遺帶動就業,賦能地方經濟發展的非遺工坊還有很多。從百姓餐桌上的食物,到日常穿著服裝,再到生活用品,從非遺工坊走出的一件件商品,為現代生活帶來美好,也成為帶動百姓增收致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