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國內已有包括特斯拉、小米、比亞迪、本田、小鵬、長安、奇瑞等在內的近20家車企官宣涉足人形機器人賽道,這種跨領域的技術融合加速了人形機器人在感知、導航和運動控制等核心功能上的突破,推動了行業的革新與進步。
另一方面,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關于“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機器人公司”的言論被媒體引用,也引發了關于人形機器人賽道投資是否存在虛火的討論。廣東一家投資機構的負責人認為,目前行業正在經歷估值較高的階段,但是長期來看,機器人是一個非常長的賽道,在其發展過程當中一定會經歷所謂的概念、技術驅動或者其他帶動行業估值往上走的階段,再回歸到冷靜期。人形機器人行業如同當年的智能手機競爭一樣,最終只會有幾家頭部企業能走出來。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盡管人形機器人市場前景廣闊且附加值較高,但行業仍處于發展初期,面臨諸多嚴峻挑戰。由于產業尚處于萌芽期,市場需求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而越來越多企業加入該領域,或許會存在泡沫化風險。人形機器人發展面臨兩大核心挑戰:一是如何實現類似人類的感知能力,二是高昂的成本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目前來看,人形機器人的定價普遍較高。比如,特斯拉的擎天柱(Optimus)人形機器人預計售價在2萬至3萬美元。由于技術研發的高投入、材料與制造的高成本、目前有限的市場規模以及技術成熟度的限制,都使得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在短期內難以大幅降低。
分析人士也認為,人形機器人或將引發更劇烈的產業重構。對車企而言,若能跳出“車”的思維慣性,以獨立產品邏輯深耕場景落地,有可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