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在長春中國光學科學技術館,OMI樂隊的成員為觀眾獻上了一場精彩演出。 張瑤 攝
這套光學樂器共有七件,全部為光科館研發團隊自行研發設計。OMI樂隊由光科館的科技輔導員組成,他們并非專業音樂人,而是負責科普教案撰寫和科普場館講解的工作人員。盡管沒有深厚的樂理基礎,但他們憑借對科普工作的熱愛,用一首首美妙的樂曲點燃了公眾對學習了解光學科技的熱情。
“我們不是在演奏樂器,而是在捕捉光的‘呼吸’。”樂隊成員朱赫宇介紹,這些樂器通過手或鼓棒遮擋光束來產生電信號,觸發電子音源,發出聲音并變換顏色,仿佛在“敲擊空氣”演奏出美妙的音樂。
2月22日,在長春中國光學科學技術館,OMI樂隊的成員為觀眾獻上了一場精彩演出。 張瑤 攝
朱赫宇說,樂隊創建于2019年,初衷是想通過音樂的形式讓更多人了解光學的奇妙。
由于隊員們并非科班出身,樂譜的編排和演奏技巧都經歷了長時間的摸索和調整。樂譜形式多樣,有的使用五線譜,有的用簡譜,甚至還有隊員們自創的“電報文”,只有他們自己能看懂。
演奏時,樂隊沒有指揮,全靠默契配合。隊員們通過數拍子、眼神交流以及樂曲編排時預留的小記號,順利完成每一場演出,將精密的光學實驗轉化為行云流水的舞臺藝術。
盡管樂器體積較大,搬運不便,但樂隊成員們克服困難,帶著這套光學樂器開啟了全國巡演,最遠去到了廈門,為觀眾展示了科學與藝術完美融合的魅力。 樂隊成員們對未來充滿期待。光科館研發團隊計劃研發更加便攜的光學樂器,將這種獨特的音樂形式帶到科普資源不發達的地區,“音樂不該被鎖在音樂廳,就像科學不該困在實驗室。”光科館科技展示中心主任張晚秋說。
2月22日,在長春中國光學科學技術館,小朋友在體驗光學樂器。張瑤 攝
目前,樂隊每周排練三至四天,已掌握了近二十首曲目。雖然編排樂譜和調整技巧需要大量時間,但隊員們始終堅持“讓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主角”的理念,努力讓每場演出都更加精彩。
“光學音樂會”不僅展示了科技創新的無限可能,也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場視聽盛宴。未來,隨著光學樂器的不斷升級和曲目的豐富,OMI樂隊將繼續用光演奏出更多奇妙的樂章。(完)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