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2月18日電 (記者 陳靜)正值冬春交替,氣溫起伏變化快,易誘發老人、兒童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一旦‘一老一小’遭遇相關呼吸道癥狀,規范的居家霧化治療可成為眾多家庭的有效應急手段。”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第18屆呼吸免疫協作組委員盧成瑜18日在此間指出,對于哮喘患兒,急性發作時第一時間進行霧化,能迅速改善癥狀,防止在等待就醫期間進展為重度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的發作。這位專家直言,不僅是兒童,老年人免疫力變弱,同樣是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人群。
隨著孩子們開學重返校園,兒童日常上課、課間操等聚集活動,為疾病交叉感染提供了“溫床”。“在開學季,學校與家長更應密切關注兒童的身體狀況,尤其對‘咳、痰、喘’等癥狀應引起重視。除了打針、吃藥以外,霧化治療也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治療方式。” 盧成瑜對記者表示,“兒童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呼吸系統也相對嬌嫩,氣道黏膜屏障功能較弱,更容易受到病毒和細菌的侵襲。近年來,家庭霧化器日漸普及,有很多家長會在家里備一個霧化器,學習相關知識以備不時之需。”
在呼吸道疾病高發期,患兒家長們面臨多重考驗:頻繁去醫院看病需要較高時間成本,照料孩子更是對體力和耐心的考驗,同時還要注意同為易感人群的家中老人的身體狀況。
有研究表明,在相關呼吸道疾病發病先兆期及時、規范地進行霧化治療,可有助于降低喘息發作與全身激素使用。如今,隨著霧化治療進入家庭場景,家長們的焦慮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作為臨床專家,盧成瑜介紹,霧化治療是指用霧化器把吸入藥液分散成霧狀,經患者吸氣時隨氣流進入呼吸系統。通過霧化,藥物可直達呼吸道和肺部。這位專家強調,家庭霧化具備諸多優勢,但規范操作也是決定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尤其治療藥物、霧化器的選擇、使用和維護的方式都會造成療效的差異。
據悉,由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聯合《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最新制定并發表的《兒童呼吸系統疾病家庭霧化吸入治療臨床實踐指南》(簡稱:指南)給出了權威指導。指南強調,兒童在霧化前30分鐘不要進食,避免霧化過程中因不適引發嘔吐。霧化治療過程中,要確保藥杯始終保持豎直狀態,避免任意傾斜或晃動。整個過程中,患者只需保持平靜呼吸,直到霧化氣體完全用盡即可。治療結束后,應用清水將面部沖洗干凈,對霧化用具進行消毒并妥善保管等。(完)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