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一位模特裝扮成機器人造型亮相展館。中新社記者駱云飛攝
從人工智能(AI)終端到自動飛行器,從智能穿戴到服務機器人,面對國際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不少企業加強技術研發與供應鏈優化。
科大訊飛副總裁戰文宇表示,算力瓶頸是當前AI企業的主要挑戰之一。為此,科大訊飛與華為等企業深度合作,共同構建國產算力底座,并通過控股子公司推進AI芯片研發。今年下半年,公司將發布視覺等領域的新硬件產品。
億航智能在消博會展示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吸引大量關注。億航智能首席運營官王釗介紹說,飛行器國產化率超過95%,電機、電控、電池等核心部件均為國產,“我們不擔心因海外政策或貿易摩擦造成‘卡脖子’風險”。
在智能穿戴設備領域,杭州靈伴科技有限公司帶來的新款智能眼鏡僅重49克,具備AI識物、實時翻譯等功能。該產品融合了溫州、丹陽等地的傳統眼鏡制造工藝,也采用了長三角地區生產的導電玻璃片等電子元件,展現了AI與傳統制造融合的新趨勢。靈伴科技副總裁陳希表示,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公司將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
4月16日,第五屆消博會展館內,專業觀眾在體驗AR眼鏡。 中新社記者 王曉斌 攝
面對國際市場變化,中國科技企業積極調整市場布局,在海外新興市場和國內市場同時發力。
在服務機器人領域,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產品覆蓋60多個國家。擎朗智能市場部總監陳芊說,日韓市場對服務機器人的接受度比歐美更高,“日韓民眾是看‘哆啦A夢’長大的,他們覺得機器人是人類的朋友”。這種文化差異反映在業績上,據公開報道,擎朗智能2023年在日本、韓國及歐洲市場的營收增速分別超過240%、100%、50%。
“美國曾是我們最大的硬件出口市場,”戰文宇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形容科大訊飛的市場戰略調整──公司積極開拓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翻譯機、詞典筆等智能終端已進入沙特阿拉伯、匈牙利等十余國。
靈伴科技的增強現實(AR)智能眼鏡近年來不僅在消費領域受到歡迎,也在工業巡檢、警務安防等領域廣泛應用。陳希坦言,中美貿易摩擦對企業的國際業務造成一定影響,但企業正通過優化供應鏈結構、提升本地化適應能力等方式積極應對。在陳希看來,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意味著智能眼鏡等穿戴產品在本土市場具有廣闊的增長空間。
“美國關稅影響是有的,但無需過度擔心。”王釗表示,億航智能自動駕駛飛行器去年才正式投入市場,隨著生產規模擴大,制造成本會逐步下降,這將有效對沖海外關稅帶來的影響。目前,億航智能已在歐洲、拉美、中東和東南亞等地區多個國家完成飛行器試飛,新興市場反饋良好。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