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昌平區發布6G創新產業集聚區行動計劃,提出到2027年率先產出一系列創新成果,推動6G關鍵技術納入國際標準體系;2030年率先落地6G產業化和商用部署,打造具有昌平特色的首都6G產業發展集聚地。
數據傳輸將再提速10倍
“移動網絡從2G時代走到5G商業應用,最直觀的變化就是一個字——快。”何洪俊介紹,團隊正在攻關的6G技術,即第六代移動通信標準,將支撐更高速率的數據傳輸需求,可在5G通信速率的基礎上再提升10倍,時延縮短至5G的十分之一。
“大家可以暢想,未來通過全息通信,人與人能實現‘面對面’交流,甚至現實世界也可以被數字化。視覺、觸覺、嗅覺乃至情感,都能實現遠程實時傳輸與交互。”在何洪俊的設想中,未來基于6G技術的線上交流,能讓人們不再被禁錮在小小的手機屏幕中,“通過多種形態的終端研發,能夠實現真正的眼神對視,能感覺到雙手被握住的力度和溫度。”
不過,要想讓人們真正置身于科幻電影般的場景,還有不少難題需要攻克。何洪俊表示,其中最大的難點在于融合。“目前我們已研發15臺6G原型樣機,但如何將光信號傳輸、毫米波、太赫茲等技術融合,真正構建起一套6G內生系統,還是充滿挑戰的。”
助力未來產業“齊步走”
作為新型基礎設施,6G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它將支撐越來越多的未來產業轉型升級。“機器人、智能駕駛、網絡安全……只要是對通信互聯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新興技術,未來都將與6G實現融合發展。”何洪俊表示,北京擁有完整的科技創新鏈條,相關資源的對接,能讓技術更快地走向應用。
以6G與機器人為例,這兩項頗具前景的未來產業,就將在昌平展開碰撞融合。與中國移動信息港相距僅10公里,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園(昌平)一期已封頂。在昌平區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的推動下,已有52家機器人企業落戶昌平,孕育出手術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等一批新產品。而經過6G技術賦能,這些機器人將快速“進化”,內部成千上萬的零部件將能更好地協同工作,與周圍環境實時交互的能力也將實現跨越式提升。
借助通感一體化技術,6G還能幫助無人駕駛汽車、無人機等產品更好地感知交通狀況,甚至可以提前預警風險。“現在5G的感知系統還是平面的,6G就能讓它立體起來,建成一張感知的大網,讓交通工具的運行繁忙而有序。”何洪俊對此充滿期待。
謀劃6G產業發展路徑
依托區域研發創新優勢和重點產業功能區,6G產業發展的路徑已在昌平鋪展開來。以朱辛莊片區為核心的6G數智創新港作為“一核”,發展相關軟硬件產品的研發制造;中國移動信息港為西翼,未來科學城東區為東翼,“兩翼”齊飛,打造世界領先的6G前沿技術策源地、世界領先的6G標準和專利引領區;以沙河高教園區為核心的校城融合區、以回天地區為核心的產城融合區,將實現創新鏈、產業鏈和人才鏈深度融合,以及產地、職住、配套均衡融合。
昌平區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圍繞6G網絡“萬物智聯、數字孿生”等方向,昌平區將打造應用場景示范標桿,推動6G助力醫藥健康等領域發展,并為社會治理高效協同賦能,進一步實現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人民生活多樣化,持續賦能經濟、社會等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