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默達
近年來,醫療衛生行業興起了一種新潮流,許多相關從業者搖身一變運營起自媒體賬號,開展科普解讀工作,引發了各年齡段網友的諸多關注。某短視頻平臺數據顯示,該平臺每天為用戶新增2.1萬個健康科普內容,每天有2億用戶在平臺獲得健康科普內容,醫療健康已成為用戶最重要的內容消費之一。
平日里不茍言笑的白衣天使搖身一變,成了人氣爆棚的“主播”、朋友圈里的“懂姐懂哥”,著實是件新鮮事。貼近日常生活的醫療科普有助于擴大影響力,提升傳播度,更好滿足患者的需求。但從業者良莠不齊,總有人把握不住科學的底線,以科普之名博人眼球、收傭導診、尋求變現,讓答疑解惑變成了嘩眾取寵。
打開某知識類虛擬社區搜索醫學話題,“前排高贊回答”卻并非用藥方案,而是寫成了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還不忘提醒你“開通會員續讀”;朋友圈瘋轉一篇科普文,標題聳人聽聞,忍不住點開看看,發現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更令人頭痛的是那些看似“硬核”的科普短視頻,看到最后卻成了帶貨的“軟廣”,觀眾也不知道該不該信……
流量本無原罪,而是互聯網時代一個較為直觀的評價標準,反映出文章和視頻作者制作花費的精力,也形成一套自動精選內容的機制。不少富有創意、嗅覺敏銳又肯跨領域學習的科普工作者變文字為視頻,變單一的講述為多媒體互動,這樣的嘗試值得肯定。然而失序的流量競爭也了滋生投機者和“標題黨”,他們或是挑動醫患關系、中西醫之爭等爭議話題,或是捏造、夸大病情販賣焦慮,又或是惡意傳播患者信息和照片,與醫療科普本應秉持的原則背道而馳。
從“神醫秘方”到“保健達人”再到“囤藥秘訣”,相關部門近年來對于涉醫療健康領域虛假信息從嚴整治、迅速辟謠,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同時也提升了公眾的識別判斷能力。既要打擊“一眼假”,也要盯緊“有點真”,對這些披著科普的外衣,實則堆砌低質量內容騙取流量的賬號加以引導、約束或是清退。
理性看待醫療科普帶來的巨大流量,不可盲目追捧亦不必貶低,而是要努力實現管好用好。視頻發布者是第一責任人,應先“正己”再“度人”,互聯網平臺則要把好審核關,優化推送和舉報機制。努力實現醫療科普去偽存真,任重道遠。(南方日報)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
資訊
焦點
- 理財公司“金九銀十”招兵買馬忙 青睞“懂金融懂科技”人才 當前最新
- 崗位練兵強服務 技能比武展風采——寧夏銀行舉辦運營業務大練兵競賽活動-熱推薦
- 為民辦實事 金融有溫度 中信銀行信用卡積極開展“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月”活動
- 我國地熱資源量約占全球六分之一 地熱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環球快資訊
- 今日熱議:珍愛生命 嚴防溺水——駐馬店市第二十小學開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動
- 寧夏開展輻射事故應急綜合演習 多套先進設備亮相
- 中國電影科技:回望千山路 前行萬里春
- 世界速遞!迎戰“金九銀十” 多地“花式”促銷賣房
- 8月上海新增人民幣貸款543億 住戶部門貸款增加93億-環球新要聞
- ?息縣縣委副書記、縣政府代縣長鄭春帶隊調研紡織服裝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