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消息報》網站10月9日報道,俄欲打造衛星生產流水線。
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總裁尤里·鮑里索夫表示,俄正在為發射“月球-25”自動登月裝置進行準備,還將在2030年前為把宇航員送上月球“做好技術準備”。不過,近期的俄羅斯航天事業卻面臨完全不同的首要任務,載人月球飛行計劃并未包含在這些任務中。《消息報》了解到了俄國家航天集團未來幾年的工作計劃。
近年來,許多航天設備制造企業已將衛星生產方式從裝配架組裝改為流水線組裝。在過去幾十年中,由于衛星造價昂貴,通常一枚火箭只發射一顆衛星。美國和蘇聯都喜歡建造所謂的太空“聯合收割機”,這種大型衛星可搭載許多不同儀器。這樣的衛星需要做得盡可能長壽以避免浪費已投入的資金,因此,可靠性是其制造工作中最優先考慮的問題。此外,還會對其進行許多專門測試和檢驗。最終,一個國家每年只能制造幾十顆衛星。近期的情況已發生很大變化,衛星能夠用流水線方式組裝,要歸功于衛星平臺的通用化。這種平臺應包含所有功能系統,包括衛星的能源保障、在軌姿態調整、對地通信和溫度維持等。
報道說,在這種平臺上額外加裝儀器和系統后,就能將其變為成品衛星。這種平臺可用于制造多種不同衛星。與此同時,流水線組裝衛星的質量保障原則也完全不同:不會對每顆衛星進行單獨檢測,而是采取隨機抽查的檢驗方式。在衛星數量眾多的情況下,個別衛星損壞不會造成太大危害,可通過定點發射超輕型運載火箭的方式予以替換。
現在,俄羅斯需要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生產革命,將衛星的生產方式從單顆生產改為流水線生產。要從目前每年20顆的衛星產能提高到每年200顆的水平。通過其他辦法根本無法做到這一點。衛星平臺的通用化有助于打造類似于“星鏈”和一網公司的多顆衛星批量入軌發射裝置。
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啟用多條生產鏈條,其中每條都非常重要和有用。第一條是研制出多型衛星平臺。鑒于衛星有各種尺寸,這些平臺至少需要兩到三種。在它們的基礎上建造擁有所需功能的衛星。第二條鏈條是造出可批量發射10至40顆衛星的發射裝置。
為了盡快順利改用新的生產方式,最好看看別國是怎么做的。俄羅斯需要出去學習,借鑒經驗并在最短時間內在國內建立類似的生產設施。
改變衛星發射工作局面將是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未來幾年的基本任務。該集團總裁鮑里索夫此前已就載人航天工作作過表態:只要有可能,俄將繼續開展國際空間站的工作,只有到了為發射俄本國軌道空間站做準備工作時,俄才會退出國際空間站項目。
這么做是合乎邏輯的,畢竟國際空間站正在慢慢老化。宇航員們要花費越來越多的時間維修和更換空間站部件。有統計顯示,俄羅斯宇航員在過去一年中為這些工作花費了約2個月時間,即總時間的15%至17%。
因此,俄將在本國軌道空間站各模塊準備完畢后開始逐漸退出國際空間站項目。這一時間可能不早于2025至2026年,甚至可能更晚。國際空間站的壽命目前已延長到了2028年,而且可能進一步延長。
不過,有關俄羅斯本國軌道空間站和新科學項目的事情目前還很難說。俄在不久的將來很可能修訂相關計劃或出臺新的類似計劃,從新的文件中肯定能了解到規劃中的科研任務以及俄國家航天集團在衛星大規模生產方面制定的目標。那時,人們就可以大致清楚月球計劃了。
目前,俄航天部門面臨前所未有的復雜問題,它需要學會快速、優質和低成本地制造衛星,而且這一切都必須在電子元器件短缺、無法購買外國生產線的情況下實現。航天事業的前途都直接取決于該問題的解決,之后國家才有可能開展載人月球計劃。
關鍵詞: 衛星生產流水線 衛星流水線 自動登月裝置進行準備 自動登月裝置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
資訊
焦點
- Meta市值縮水至2017年水平 扎克伯格身價排名跌出全球前十
- “雙11”成立自營物流公司 菜鳥回應:消息不實
- 瑞信(CS.US)CEO發表備忘錄 試圖讓市場相信其財務穩定性
- 財務大臣重申捍衛日元立場 日本央行9月政策會議摘要提及政策轉向
- 英國迎來黃金搶購潮 新政府“迷你預算”刮起恐慌風暴
- 高盛:美國家庭和外國投資者將分別凈拋售1000億美元股票
- 違約概率飆升至至少10年來最高水平 百年銀行巨頭瑞信被傳“爆雷”!
- 美聯儲在加息速度問題上已現分歧 市場Q4能否扭轉頹勢?
- 進一步加碼全球黃油市場 威士蘭乳業收購新西蘭乳企Canary Foods
- 國際能源署警告:歐洲在今年冬天將面臨“史無前例”的天然氣短缺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