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觀點報》網站12月25日發表題為《2020年俄羅斯十大科技成就》一文,作者為阿列克謝·安皮洛戈夫。全文摘編如下:
俄羅斯總統普京提議將2021年定為科學技術年,此舉并非出于偶然。在面對西方制裁和新冠疫情的情況下,創新經濟對俄發展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
西方2020年對俄羅斯實施的技術孤立未能奏效。2020年成為了過去數年乃至數十年努力所取得的終極技術成就的展示之年。本文嘗試列出俄在這一年中取得的十項主要科技成就。
一、俄羅斯生產出新冠疫苗“衛星V”。盡管這種疫苗的研發時間只有短短幾個月,但實際上這是加馬列亞流行病學與微生物學科學研究所過去多年來海量工作的結晶。
二、已完成測試的新型客機MS-21在裝上新型PD-14發動機后于今年年底首次升空。毫無疑問,這臺發動機內包含了巨大的技術成就。世界上能生產此類航空發動機的國家的數量要少于有能力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
三、“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浮動核電站今年年中并網發電。這種核電站是一項極為重大的技術成就,將成為俄羅斯偏遠濱海地區的“救星”。它也可能作為一種昂貴商品出口外國。
四、太空領域的主要科技成就是,“光譜-RG”太空天文臺上搭載的X射線望遠鏡對宇宙空間進行了首次全范圍X光掃描。
五、新型伊爾-114-300客機進行了首飛。它將成為保障俄羅斯各地區之間航空運輸的主要機型之一。
六、俄國產的阿芙拉型超級油輪“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號投入使用。
七、“安加拉-A5”重型運載火箭進行了首次試射。這意味著俄未來可開展自己的月球甚至火星探測計劃——只有這種級別的運載火箭才能把有效載荷送入上述行星的軌道。
八、新一代VVER-1200核反應堆首次在國外——白俄羅斯的一座核電站內——投入使用。這意味著俄羅斯核工業進一步擴大了海外市場,而且這種反應堆的安全性和技術可靠性已得到證實。
九、庫爾恰托夫研究所的科學家與莫斯科國立大學、莫斯科物理工程學院等首都高校專家首次共同找到了太陽中微子——太陽內復雜的相關反應中形成的一種粒子。
十、門捷列夫化工大學科學家與下諾夫哥羅德國立技術大學學者共同提出了一種利用凈化膜和現代化吸收劑來制取氨的新技術。這也再次證明,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可以相互促進,催生出新的技術手段。這種方法可能讓哈伯制氨法成為歷史。在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人們使用哈伯制氨法生產出了化肥所必需的大部分氮并以此提高了農作物產量,進而養育了全人類。但這種方法的唯一缺點是需要消耗巨量的熱能和電能。現在,以更低能量消耗制取氨的方法已經出現。
上述這些技術成就實際上只是為了突出長期科研工作回報而發掘出來的“媒體熱點”。我們可以拿俄羅斯建成首艘阿芙拉型油輪作為例子。阿芙拉型油輪可能是世界油輪建造業的巔峰之作。全世界只有大約10個技術最發達的國家建造過這種油輪。
首艘俄產阿芙拉型油輪“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號在兩年多一點的時間內走完了從鋼板切割到向買家交船的整個建造周期,各階段工作均符合世界最高標準。同一系列的超級油輪共有12艘。在“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號之后,又有3艘同型油輪已在俄遠東的紅星造船廠開工建造。
除建造12艘超級油輪之外,紅星造船廠還正在建造5艘Arc7液化天然氣運輸船。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在技術上比油輪更復雜。而液化天然氣運輸船仍然不是紅星造船廠技術難度最高的產品。現在,該廠的船臺上已經開始建造北極供應船和巨型北極海上平臺的部件。
此外,紅星造船廠還在建造目前別國都造不了的獨特船舶——具備超強動力的“領袖”級破冰船。這種破冰船的能力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其他北極大國的同類船只甚至無法望其項背。俄計劃在2027年之前下水第一艘該型破冰船,在2030年初之前建成3艘。
俄羅斯即便經歷艱難險阻,也要找到自己的未來道路。已經再次成為技術領先國家的俄羅斯不打算繼續“用石油換取西方的高科技玻璃珠”。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