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很豐富的時代,所謂禮崩樂壞,社會變動劇烈,人人朝不保夕,于是百家爭鳴,中國的知識分子們尋找各種問題的解答。其中儒家和墨家是顯學,但包括他們在內的絕大多數學說都是以人為中心的學說,把視野放在人類社會。只有道家是唯一特殊的學說,它不以人為中心,把視野放在整個天地,但試圖解答的卻是人所面臨的問題。我們成長的背景,無論贊同不贊同儒家,都在身上深深打上了儒家的烙印,或許用道家的視角去思考,會有很多新奇的東西。
今年上半年回頭看了一些春秋戰國時代的典籍結合現今的社會,有一些簡單思考記錄貼一下。
(相關資料圖)
1.人算不如天算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常劇烈變化,人們如果對將來感到困惑,一般人可以去問問那些他覺得有能力的人的意見。有能力的人可以去問更有能力的人的意見,直到最有能力的那群人,這群人則可以互相之間問問。但國君就沒辦法,還是要自己來做判斷。
稽疑一般有五個方法:第一個是國君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第二個是大臣的意見(問哪方面的事就找哪個專業的大臣)。第三個是百姓的意見。第四個是龜殼占卜,第五個是易經卜卦。前三個是人算,后兩個是天算。這里面其實是很復雜的,不說周易蓍草算法很耗時耗力,具體的這幾個方法的搭配運用也比較復雜。
比如對內的事情,人算三個里面有兩個同意就可行。對外的事情則要天算也同意。像是打仗呢,如果天算結果是不宜,人算一致,那么打防守戰是可以的,進攻則不行……。
古代人其實搞出了一個比較復雜科學的方式,因為認知有限,所有的方法都建立在時代的認知上,已經算是相對科學。蓍草算法挺有趣的,我稱它為“科學”地擲硬幣,比較有儀式感。
人算和天算都有局限,比如只能算最接近現在的一件事,并且不能太大。相信大家都看過影視作品里演的,某大師算天機結果吐血的場景。人算不如天算這句話雖然明朝才出現,但類似的道理很早就深入人心了,中國古代人很早就認知到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天”的智慧和能量是更大的。
我們接受過西式現代教育的現代人,總覺得一千多年前的時代的人比較蒙昧,實際上不然,從他們建立在時代上的決策機制可以看出來,他們的智慧不一定比現代人差。古代人和現代人相比,缺的不是智慧,是認知。認知的基礎第一是知識,第二個是學習方法、條件。我們想當然的一些成見是不應當的。
古代西方的很多思考是建立在了解世界,了解人類的基礎上。東方則不然,幾乎所有學說都把關注點放在人類社會上,除了道家。所以在人類社會,人與人的關系這些方面,古代人很多思考是深入又前瞻的,比我們絕大多數現代人思考地深入很多很多。落后社會,落后團體的決策依據不一定不科學,這應該啟發了我們要相信有限理性。
2.認知與稟賦
認知是信息加工的過程?;A有兩個,一個是知識(信息),一個是學習方法、條件。條件主要包括時間和空間,也就是生命和環境。環境很好理解,培根說的四個假象,其實可以部分類比。生命譬如我們的生命尺度是有限的,對一件事物的理解總是只能達到一定程度,同時廣度上也是有其限制。
人的認知核心依托于稟賦,稟賦決定認知的理論上限。實際上,稟賦可能是千差萬別的,并且大部分人可能不高。莊周三十多歲寫《莊子.內篇》,王弼二十出頭注解《道德經》,而現在我們經常可以在論壇上各種帖子底下看到有人留言——太復雜了,能不能簡單點。
人總是學的越多才越能發現自己稟賦不高。我們中國人一向是實用主義者,這甚至體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哲思上。當西方人在遙望海洋時,我們想的是如何安身立命。這沒有不好,至少各有所長。至少我們國人所學所用可能相對匹配些。但也因為我們的實用主義,導致在很多領域的認知沒有辦法深入下去,浪費了自己的稟賦。我們受“劇場假象”和“洞穴假象”的影響可能更深一些。在大部分問題上,或許把原因歸于自己太笨可能好一些。
3.成見
相比古代,這個時代,所學和所用不匹配可能更普遍一些。因為我們懂得了太多方面的信息。而對這些信息的認知基本停留在童稚的年代,也就是小人。在大多數方面,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小人。小人原本的意思是停留在童稚年代的人。在這個前提下,我們看待日常的那些討論或者爭論就會覺得有趣,但沒有必要。
比如A說農民種田很苦啊,B說工人也很苦啊,C說農民還是覺得農民更苦啊。然后各方爭論個不可開交。類似這樣的討論,我們天天能看到。然后各方舉例子,說信息。實際上,農民苦和你說工人苦是兩個獨立的事情嘛?又有誰要求你們對比呢?主觀的感受用客觀的數據能說明嗎,這根本是兩個范疇啊。更別說在爭論的過程中個體和整體,局部和特例的各種混淆了。這和我們小時候爭論玉米糖比較好吃還是奶糖比較好吃有什么區別。
當你發現這其中的荒誕時,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一種趣味。成人社會很多地方和小人社會是一樣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見,但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很多煩惱可能就消失了,同時可能多了很多趣味。我們可以放下自己的成見,去與外界相處,做到外化而內不化。
4.辯論
大眾很喜歡說的邏輯自洽,其實原本是表達中的基礎?,F在卻變成了優秀。戰國時候百家爭鳴,各個學派之所以成立的基礎都是邏輯自洽。因為邏輯自洽,雖然誰也說服不了誰,但是能讓自己的內心接受。誰也說服不了誰是必然,因為都有自己的邏輯,只是邏輯建構的系統卻有高下。惠子與莊子那段關于有用無用的對話可以說明這點。
大意是:惠子對莊子說他有棵大樹,人們叫它做‘樗’。這棵樹長的彎彎曲曲的,有很多疙瘩,不能做傳統的建筑木料,也不能做圓規和角尺,長在路邊,木匠走過看都不看。就像你(莊子)說的話一樣,大而無用。
莊子回答他說,你看那野貓和黃鼠狼,屈身伏在那里捕食,跳來跳去(看起來很有用)但是,一旦落在獵人的陷阱里,馬上就死了。再看那野牦牛,大的像是天邊的云朵,有很多能耐,卻不能捕獵。你有一顆大樹為什么要擔心它沒用呢,把它種在寬廣的原野之上,你可以逍遙自在地徘徊在它的樹蔭下,大樹不會遭到砍伐,也就沒東西可以傷害它,它對人沒什么用,又哪里會有什么困苦呢?
只要我們細細讀一遍,自然能感受到莊子可能更高明一些。為什么呢?因為他能從無用中看出有用,有用中看出禍患,思維和一般人不一樣啊。但實際上,這個故事是他寫的,預設了場景和條件?,F在我們覺得莊子高明,也是有些后視鏡的。在我們這個時代,相對來說道家是顯學,名家的思想早就被拋棄了?;葑诱f的沒有道理嗎,也是有道理的。我們說體系的高下,有一部分也是主觀的。特別是沒有客觀結果呈現的情況下。
我們現代中國人成長的環境中或多或少受到了儒家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很多事物的評判中自然遵循著儒家的想法。外在的條件和內在的認知,以及時空的界限都會影響我們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因此,大部分辯論是沒有什么意義的,也無從評價。而少部分,我們卻覺得有價值,因為那不是辯論而是借著辯論這個渠道或者方式表達,比如莊子寫寓言,主人公經常是孔子,因為在他那個時代,孔子是名滿天下的人,他自己只是個賣草鞋的。
5.成就
世俗意義上的成就無非名聲,權力,財富,名聲和權力基本上是外界對你的一種反饋,是操縱在他人手上的,相對而言財富比較可靠,是你對財物的支配。當然,這也更符合現實主義者的想法。
每個學說對成就的定義和看法也不同,比如儒家聚焦于人類社會,有三立之說,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所以會有天命一說,會有“知其不可而為之”,道家不這么看,生活在亂世戰國的莊子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什么意思呢,面對很多無可奈何的事情,你盡量去做就好,把它當做生命中發生的尋常事情,就可以好好接受了。我們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受到儒家的影響,基本上思維都帶著必然的印記。實際上道家的無為只是被曲解了,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以平常心去做,順其自然。不然莊子為什么要寫書,為什么要學習,為什么要教導弟子呢。
順其自然是很難的,因為和我們的教育和人性都是違背的,需要一些修煉。很多人中年之后所謂的“順其自然”只是消極地攤平,忽視了順其自然里也有人積極的一面。比如莊子關于“曳尾涂中”的故事,楚王請莊子去做官,莊子說自己不如像是烏龜一樣搖著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說這話時他是一個做草鞋的。為什么會做這個選擇呢?因為當時,各國互相攻伐,做官很容易就小命不保了。不如在鄉野,可以活地久一些。當然,這也與他看透了官場和心之所向有關,我們可以從他寫的其他故事里獲知。
順其自然的選擇當然包括人自己的因素,因為我們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忽視了這個因素的全部是消極放棄而已。我們也很容易從狀態中區分,一個看得到暮氣一個看得到自在。順其自然之中蘊藏著大的成就。
加繆的西西弗神話里的西西弗就是一個例子,諸神對他的懲罰是讓他每天推石頭上山,到山頂后石頭又自己落下,所以他每天都在重復這看似無意義又不可解脫的事情。直到有一天,他開始明白,既然狀態不可改變,他可以忽視這一切,他的喜悅痛苦是自己的事情,于是他開始把推石頭當做一件尋常的事情,諸神的懲罰就失效了。這就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這件事的偉大之處在于,命運被改變了!
做到順其自然的人,命運在他身上降低了效果,這不就是命運被改變了嗎。改變命運實在是一種很大的成就。
6.智慧
我們每個人活在世界上,都有自己的遭遇,都受到命運的限制。井蛙不可同它談海,因為它受到空間的限制。夏蟲不可同它談冰,因為它受到時間的限制。偏激狹隘的人不可以同他談論道理,因為他受到禮教的限制。我們的身體有界限,眼鏡看到的,耳朵聽到的,皮膚感受到的,都有限。只有我們的心念是無限的,是可以逍遙自在的。
張開心念,于是我們看到北海有鯤,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藐姑射山上有神人,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看到蘋果掉在牛頓頭上,一道光穿過以太海。這是心念的神奇之處。站在空間的尺度上,個體是十分渺小的,站在時間的尺度上,個體是十分短暫的,站在知識的尺度上,個體是十分無知的。
當理解了這一切之后,我們可能能找到三個終極問題的答案,痛苦的消解,死亡的恐懼,人生的意義。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痛苦的消解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死亡不過是回家,回歸萬物,看透這些就會珍惜天地之間的無限美妙。——死亡的恐懼
“逍遙游”——人生的意義。
宗教和哲學提供了各自很好的模板。但關鍵還是在于我們自己。沒有智慧,沒有辦法。智慧是我們的本性,它雖然有多寡,但我們可以追求智慧。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并保留"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的電頭。
- 通訊!我們如何安頓自己2022-11-20
- 世界即時:發現爆炸物痕跡!“北溪”管道泄2022-11-19
- 時隔三年再開唱!周杰倫演唱會10分鐘點贊數2022-11-19
- 遼寧富豪張秀根取保候審,造車圈地10年無果2022-11-19
- 環球播報:國產新冠口服藥即刻下架,回應來2022-11-19
- 重磅突發!剛剛,超200億“頂流”女基金經2022-11-19
- 深圳美萊病歷質量月活動——病歷質量管理之2022-11-19
- “浦發銀行&太平洋保險杯”上海市第十七屆2022-11-19
- 復必泰原始株/Omicron變異株BA.4-5二價疫苗2022-11-19
- 聲網要增長,走出互聯網2022-11-19
- 甘肅縣級隊領隊回應淘汰北京國安 淘汰國安2022-11-19
- 【頭條】26.81%!隆基綠能異質結電池打破硅2022-11-19
- 每日觀點:基金業協會規范私募投研!要求建2022-11-19
- 車用尿素—弘康“強勁”系列:內外兼修全新2022-11-19
- 創騰投資引領行業潮流,用專業服務大眾2022-11-19
-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計劃,最新動態! 速看2022-11-19
- 多美仕(海寧)新材料有限公司 備受業界關2022-11-19
- 世界杯來臨,中國品牌如何打贏營銷大戰?|2022-11-19
- 美房屋銷售跌勢超08次貸危機時期! 房價依2022-11-19
- 全球熱推薦:河南新鄉:創建“五星”支部 2022-11-19
- 并非“塞責抄謄”:《四書大全》取材撰述新2022-11-19
- 下周解禁:解禁市值大幅降至不足300億元 2022-11-19
- 百聯優力因KYC不利收近6500萬巨額罰單,遭2022-11-19
- 鋰電大事件!兩部門出手:嚴查上下游囤貨抬2022-11-19
- 孕婦肚子某個地方疼2022-11-19
- 懷孕47天肚子疼像痛經:當前播報2022-11-19
- 突發!通策醫療實控人呂建明被立案調查,事2022-11-18
- 密集發債、配股,房企流動性風險“穩”下來2022-11-18
- 順豐10月營收209.18億元,速運業務量同比增2022-11-18
- 大族激光擬擬將其控股子公司上海富創得分拆2022-11-18
資訊
焦點
- 首次超過美國 全球最佳大學排行榜:338所中國大學上榜
- Meta市值縮水至2017年水平 扎克伯格身價排名跌出全球前十
- “雙11”成立自營物流公司 菜鳥回應:消息不實
- 瑞信(CS.US)CEO發表備忘錄 試圖讓市場相信其財務穩定性
- 財務大臣重申捍衛日元立場 日本央行9月政策會議摘要提及政策轉向
- 英國迎來黃金搶購潮 新政府“迷你預算”刮起恐慌風暴
- 高盛:美國家庭和外國投資者將分別凈拋售1000億美元股票
- 違約概率飆升至至少10年來最高水平 百年銀行巨頭瑞信被傳“爆雷”!
- 美聯儲在加息速度問題上已現分歧 市場Q4能否扭轉頹勢?
- 進一步加碼全球黃油市場 威士蘭乳業收購新西蘭乳企Canary Fo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