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研究人員發現,地球的“固體”內核實際上可能是有點粘稠的。
半個多世紀以來,科學界認為地球的內核是一個由壓縮鐵合金組成的固體球,周圍是一個液體的外核。但是近日發表在《地球和行星內部物理學》雜志上的新研究表明,行星地球的堅固程度從硬到半軟到液態金屬。
盡管科學家們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知道地球并不是空心的,但地球的內部仍然沒有被探索過;巨大的熱量和壓力對于任何人類或人造的探測器來說都太大了,無法前往那里。除非是地球發生了特殊又可怕的事情,否則將永遠無法直接觀察到地球的核心。
然而,地球物理學家依靠的是地震產生的地震波。通過測量這些巨大的振動,科學家們可以以一種“類似于人的CT掃描”方式重建地球內部運作的圖景。這些波有兩種主要類型:直線壓縮波和起伏的剪切波。每種波在穿過地面時都可以加速、減速或從不同的介質上反彈。
這項新研究開始于一個不匹配的數字問題。當時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五個不同地點的大地震所產生的地震波,如何通過地心傳到地球的另一端。但是有一點不對勁——地震的剪切波本應穿過一個堅固的金屬球,但在某些地區卻發生了偏轉。
這些數字讓研究人員感到驚訝。地震波的計算方法是正確的,那這只意味著一件事:科學家們把結構搞錯了。因此,研究人員重新評估了他們的基本假設,即地球的內部核心一直都是固體。他們發現,如果地核不是一個實心球,而是在其表面附近有一些液體和“糊狀”的半實心鐵,那么他們觀察到的波就會起作用。
此外,鐵的濃度范圍特別引人注目。如今已經看到了證據,內核不僅不是到處都是軟的;它在一些地方真的很硬。它有堅硬的表面,與融化或糊狀的鐵相對應。因此,在內核中看到了很多以前沒有看到的細節。
這項研究有可能徹底改變對地球磁場的理解。雖然旋轉的液體外核驅動著我們星球的磁場,但內核有助于修改磁場。根據美國宇航局的研究,其他行星,如火星,有一個液體中心,但同時缺乏內核和磁場。因此,對內核的更深入了解,將有助于科學家了解一個星球的內部和它的磁性活動之間的關系。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