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并不起眼的大門進入,長三院內呈現出典型的江南水鄉風光。傳統江南園林院落式的布局中,黑瓦白墻的小屋被茂密的植被環繞,細細聆聽,潺潺水聲也自遠處傳來。讓人不曾預料的是,這樣一座看似與現代技術無緣的古樸園林中,正濃縮著長三角地區最前沿的低碳技術和智慧,孕育著一個綠色未來。
長三院位于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內,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3000平方米。2023年,長三院通過校企合作聯合打造了二期研究院,以“近零碳能源系統”為紐帶,在園區內布局綜合能源、綠色建筑、智慧交通、環境與資源循環、生態農業五大系統,創建了一個近零碳微縮仿真社區。
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俯視圖。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供圖
“做這些研究一方面是為了做技術示范,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為了能在未來的建設中發揮驗證和指導技術的作用。”長三院常務副院長柳劍雄告訴中新網記者,該研究院更像是一個孵化器,找到前沿低碳技術如何應用在具體生活場景的方法,探索高校、企業、金融機構等在低碳領域合作的模式,“如何從科學研究到最終落地?就技術研究的整體過程而言,從‘1’到‘10’這一階段是最難的。高校和研究院的研究人員愿意花很多精力進行技術發明和研究;等一項技術獲得成果,能夠真正產業化以后,很多企業和資本也愿意加入。但這兩個階段之間,投資風險是大的,我們要突破這個難點”。
長三院就致力于協助更多低碳技術實現這“危險一躍”,構建了一個政產學研協同推進的科創平臺。在這里,可以看到咖啡渣循環再生飾面板、全循環—零排放生態公廁技術、微型空氣質量監測系統、光儲直柔新型建筑供電系統、碳足跡實時監測平臺等綠色技術。它們來自不同企業,卻在此集合構成了一個“近零碳”生活場景。
長三院二期的8號樓就是“集大成者”,這里在一期的基礎上,集中展示了多種優化后的減排技術,依靠屋頂光伏、地源熱泵以及各種節能減排的設施,整棟樓的能源不僅能夠自給自足,還能將多余的能源“反向供給”給整個長三院。
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二期8號樓。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供圖
在這里,地面上一個不起眼的“大方盒”,也許就是能將“根系”深入地下100多米處獲取地熱資源的地源熱泵設備。也正是這個封閉的“大方盒”,能夠替代傳統空調,調節整棟樓的冷熱,覆蓋2000多平方米的空間,并大大減少碳排放。
據柳劍雄介紹,地源熱泵是一種利用地下淺層地熱資源,既可供熱又可制冷的高效節能空調系統,可以通過輸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電能),實現由低溫位熱能向高溫位熱能轉移。通常情況下,地源熱泵消耗1kW的能量,用戶可以得到4kW以上的熱量或冷量。
然而,在研究人員眼中,并不存在一種“萬金油”技術能夠適應所有條件。因此,為了探索不同技術路徑的可行性,8號樓中還安裝了一套水源熱泵變頻多聯式中央空調,用以與地源熱泵系統的相關數據進行對照。
“每一項技術都會有優缺點,所以我覺得最根本的還是要因地制宜,找到符合建設工程需要的技術才是最主要的。”柳劍雄介紹說,不僅是能源系統,在8號樓這個大型技術試驗場中,還有很多對綠色技術正在被觀察和比較著。
低碳未來從不是多個單一技術的機械疊加,只有做到系統規劃,才能達到“1+1>2”的效果。就能源板塊而言,長三院二期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綜合能源系統,包括各樓宇的控制系統、新能源系統、儲能系統、充電系統、并網型微電網系統、可視化的數字孿生能碳智慧管理平臺等,實現了將傳統電力系統“發—輸—變—配—用”的單相過程,轉變為“源—網—荷—儲—充—控”的一體化循環過程,最終達到能源流動態平衡。
“長三院主要是做一些低碳技術準備,后續在推廣應用中,我們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因地制宜。”柳劍雄表示,未來,長三院也會探索低空經濟、無人駕駛等技術,將立體化交通作為統一系統考慮。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