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資金直達企業
小微企業是市場經濟中的“毛細血管”,對于吸納就業和促進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小微企業自身規模比較小,在資金需求上往往呈現短、小、頻、急的特征,再加上銀企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的制約,難以在短時間內緩解資金短缺問題。這些嚴重影響了小微企業發展壯大。
如何讓分布廣、數量多的小微企業充分獲得金融甘霖,激發小微企業市場活力,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無疑為破解“融資難”提供了新路徑。在相關部門、銀行機構的密切配合下,信貸資金快速向小微企業傾斜。截至目前,各地累計走訪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經營主體超過5000萬戶,授信超過10萬億元。
去年以來,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多舉措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小微信貸供給,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小微企業融資需求逐步得到滿足。2024年四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用于小微企業的貸款(包括小微型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貸款和小微企業主貸款)余額81.4萬億元,其中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3.3萬億元,同比增長14.7%。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表示,這些數據充分說明,銀行業在加快引導信貸資金助力基層小微企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多部門協調和搭建融資橋梁,減少了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小微企業獲得了更多觸達銀行的機會,有效緩解了小微企業的融資困難。
從各地支持小微企業融資情況看,尤為重要的一環是壓減信貸投放的中間環節,促進信貸資金直達小微企業。在廣西崇左市,當地銀行機構和稅務部門建立聯動機制,成立銀稅互動專班,打破企業與銀行之間的信息壁壘,推動企業的納稅信用轉化為融資信用。“我們通過銀稅互動已經在銀行獲得1500萬元的科創貸資金,為松香、松節油深加工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廣西華林化工有限公司財務人員廖聰傳表示。
葉銀丹認為,多地積極摸排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形成“兩張清單”,把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推薦給銀行機構,實現了信貸資金的精準對接。這種從供需兩端發力的方式,不僅提高了融資效率,還降低了融資成本,為小微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還要細化支持小微企業融資舉措,消除阻礙小微企業融資的隱性壁壘。業內人士建議,要加強信用體系建設,推動建立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平臺,加強信用信息共享,提高信用融資的可獲得性和準確性,幫助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此外,還要進一步摸排小微企業融資需求,豐富金融產品和服務,拓寬小微企業融資渠道,讓低成本信貸資金更快、更準地澆灌小微企業。
加快金融產品創新
一般而言,處于初創期的科技型企業多數是民營小微企業,其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比較突出。科技型企業與傳統小微企業區別較大,加上市場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傳統信貸模式難以充分滿足其經營發展需求。
葉銀丹表示,初創期科技型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使其融資難度增加。這類企業通常為輕資產企業,缺乏傳統貸款所需的固定資產等抵押物,而其核心資產往往是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金融機構對這類資產的評估和處置能力有限,導致企業難以獲得貸款。目前金融市場上的主流金融產品難以滿足初創期科技型企業時間急、頻次密的融資需求,金融機構缺乏針對科技型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創新,無法有效滿足其融資需求。
為了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提升金融支持初創期科技型企業質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的通知》提出,支持初創期科技型企業成長壯大。鼓勵銀行機構在防控風險的基礎上加大信用貸款投放力度,努力提升科技型企業“首貸率”。
專家認為,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是提升信貸投放的重要途徑。銀行加快創新金融產品,引導金融資源賦能小微企業,有利于滿足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型企業融資需求。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龍灣農商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行圍繞小微企業科技創新、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等領域,創新打造“科創指數貸”“小微隨心付”等專項信貸產品,構建了專業化金融服務體系,為初創期和成長期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
中國銀行研究院中國金融團隊主管李佩珈表示,針對初創期科技企業經營發展特點,銀行要盡快研究設計差異化、特色化科技信貸服務,構建與專精特新企業內在特征相匹配的授信審批模式。除了傳統的財務指標外,還應逐步開發專精特新成長貸、創新積分等定制化金融產品服務。
業內人士建議,銀行應優化科技金融業務的管理制度,實施差異化績效考核、盡職免責、不良容忍等管理要求,建立激勵相容機制,鼓勵員工積極為初創期科技型企業提供貸款服務。同時,銀行應落實風險防控主體責任,加強授信管理和貸款資金用途監控,做實業務合規性審查,確保貸款資金的安全和合規使用。
優化續貸防范風險
小微企業體量小,抗風險能力弱,在融資過程中,往往一次借貸并不能充分緩解資金周轉難題。多數情況下,貸款到期后還有續貸需求,此時銀行信貸資金的注入對小微企業扭轉經營困局尤為重要。
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員侯力銘表示,針對小微企業融資周期與經營周期錯配問題,無還本續貸政策通過無縫續接貸款服務,有效破解過橋資金困局。小微企業在原貸款到期前申請續貸,可以避免因短期還款壓力導致資金鏈斷裂,顯著降低融資成本,同時續貸無需繁瑣審批程序,提高了融資效率。作為普惠金融重要舉措,該政策不僅保障企業資金鏈穩定和銀行貸款安全,更對優化營商環境、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具有積極意義。
為引導金融機構做好小微企業續貸工作,提升小微企業融資獲得感,金融監管部門持續引導銀行提升信貸投放積極性。《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關于做好續貸工作 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水平的通知》提出,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根據小微企業生產經營特點、風險狀況和償付能力等因素,優化貸款服務模式,合理設置貸款期限,豐富還款結息方式,擴大信貸資金覆蓋面。
在民營企業座談會召開后,金融監管部門加快聚焦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下大力氣破解小微企業續貸難點。金融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要保持對民營企業穩定有效的增量信貸供給,加大對民營小微企業的首貸、續貸、信用貸支持力度。充分發揮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作用,落實好無還本續貸政策,切實提高民營企業融資滿意度。截至目前,小微企業無還本續貸余額近7萬億元。
此外,做好續貸工作要加強風險管理,防止個別小微企業利用續貸隱瞞真實經營狀況與財務狀況或者短貸長用、改變貸款用途。專家建議,銀行應建立嚴格、科學的風險控制機制,包括對小微企業的還款能力進行科學審核,建立科學的債務評估模型,采取適當的擔保措施,等等,從而降低續貸風險。通過這些措施,銀行可以更好地評估小微企業,根據小微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風險狀況和償付能力等因素,合理設置貸款期限,豐富還款結息方式。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