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之前我們在二季度市場敘事中曾預計“宏觀層以‘大規模、一攬子’刺激政策方式來加強逆周期調控的概率不高”,對此7月24日政治局會議已予以確認,迄今逆周期調控更多是是以分領域、高頻率的方式在出臺調控政策,但由此帶來的政策合力客觀上會被影響,為此需要大幅提高政策工具的靈活性與協調性,來進行政策效力的補充,具體到貨幣政策本身,無疑就是利率政策與匯率政策的協調與權衡。
一般而言,針對經濟下行的逆周期調控的一項主要內容,就是放松貨幣條件。例如2015年至2016年期間,利率和匯率環境均明顯放松,市場資金利率和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季度均值分別下降了196BPs、76BPs,同期的人民幣匯率與匯率籃子指數也呈貶值、下行態勢,即貨幣條件出現了大幅放松。
今年以來,利率環境同樣也是放松的,資金利率和債券利率同步下降,而且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處于歷史低位,資金利率也僅僅略高于2020年疫情初期的水平。但是在匯率方面,雖然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呈現弱勢,但是匯率一攬子指數則明顯高于疫情前,即人民幣在兌美元走弱的同時,對于其他非貨幣并沒有同幅度走弱,這是與2015-2016明顯差別的。由此,從邏輯上推演,似乎匯率方面進一步放松的空間更大。
但這一次貨幣條件放松的鐘擺究竟該向何處擺動呢?
首先,從外部環境的變化看,導致單純依賴貿易條件的變化來維持出口的必要性有所下降,而保持穩定的人民幣在國際上購買力,更符合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宏觀訴求。
其次,針對中國經濟階段性的下行壓力,很多外資機構過度悲觀,并帶動市場情緒有所變化,例如,8月以來,北向資金基本呈出流出狀態。在此背景下,放任匯率的順周期變化,可能不利于市場預期的管理。
第三,物價指標的筑底,可能反映出需求具備了一些回暖的條件,在此基礎上,放松利率環境,尤其是降低實體企業和居民的實際融資利率水平,更有助于促進需求的持續回升。
第四,歐美英等發達國家的加息周期基本接近尾聲,相應境內外利差對境內政策利率調整的掣肘有所下降。
第五,7月24日政治局會議明確了“國內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問題,與利率環境直接作用國內需求不同,匯率環境的放松更直接是作用于外部需求。因此,站在政策層面,利率政策更優先。
綜上五點,后期貨幣條件放松的鐘擺可能將擺向利率環境的放松,由此預計在三季度降息與降準仍有實施的可能。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