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讓人們意識到肺臟保養的重要性。事實上,傳統醫學一直將肺奉為“相傅之官”,它的地位相當于我們身體的“宰相”,對健康的影響不可小覷。眼下正值秋季,是流感、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時期,個人防護尤為重要。那么,如何通過養肺守好身體的大門?本期,《生命時報》特邀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首屆國家中醫藥領軍人才“岐黃學者”、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急救醫學科主任方邦江教授詳細解答。
去救更多“媽媽”
方邦江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河南偏僻農村,當時國家還不富裕,農村缺醫少藥情況很嚴重。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患有慢性嚴重呼吸道疾病,家里經濟困難,看不起病,導致母親40多歲就去世了。這件事對方邦江沖擊特別大,他那時便暗下決心,一定要學醫,做一個濟世扶貧的好醫生,去救更多的“媽媽”。
方邦江的家鄉緊鄰河南南陽“醫圣”張仲景故里,中醫氛圍非常濃,鄉親們有病都喜歡看中醫,這啟蒙了他的中醫之路。高考時,方邦江第一志愿毅然選擇了中醫專業。大學畢業后,他被分配到農村基礎衛生院,當時西醫檢查和治療手段有限,他就摸索著用中醫簡單又便宜的方法治好了很多病,包括不少危急疑難病。
一次,方邦江接診一個患者,患有腎病綜合征、腎功能不全,被市人民醫院宣布不治。因家庭貧困,這位患者快要放棄治療了。方邦江得知情況后,親自給患者檢查,發現胸水腹水嚴重。回去后,他開始查找文獻,大膽采用中醫古方“舟車丸”“十棗湯”為患者治療。有時,為了方便觀察患者病情,晚上他就住人家里。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個多月治療,患者病情大有好轉,最后竟然痊愈了。
“那時我很年輕,但很多患者愛找我,一天要看100多個病人,這種信賴和被需要,堅定了我走中醫道路的決心。”1985年,原國家衛生部下發文件要求縣級及以上醫院建立急診科(室)。為了提高自身中醫急診能力,方邦江想都沒想就報名了,到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急診科進修學習,拜師全國首屆名中醫陳紹宏教授。后來,方邦江進入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隨后留在了急診科,一干就是20年,是該院急診工作時間干得最長的急診科主任。
熟悉醫院的人都知道,急診科是臨床第一線,病種多、病情變化快、突發事件多、社會矛盾多,是臨床科室最艱苦、最重要的崗位,這個差事“好漢子不愿意干,賴漢子干不了”。即便這樣,方邦江還是埋下頭扎實工作,將醫院昔日落后的急診學科打造成為引領全國中醫急救醫學學科的排頭兵。
雷神山的醫“肺”人
武漢抗疫期間,56歲的方邦江擔任武漢雷神山醫院感染三科五病區主任、武漢雷神山醫院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專家組副組長,為發揮中醫藥優勢,他盡可能嘗試中醫療法。
一次,一位新冠肺炎患者發生呼吸衰竭,針對新冠肺炎呼吸困難、痰液難以咳出等特點,方邦江在既往應用“陽明法”(中醫的一種針灸療法)治療老年咳喘病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嘗試用針灸減少或替代呼吸機治療。后來發現,多個患者通過針灸治療后,呼吸趨于正常,避免了上呼吸機。湖北抗疫期間,這個療法推廣到全國多家醫院。
方邦江還根據重癥新冠肺炎的臨床特點,改進原有的“陽明法”穴位,選擇以足三里(小腿外膝眼直向下四橫指處)、膻中(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太溪(腳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等為主要針灸穴位治療重癥新冠肺炎氣道梗阻等,顯著解決了重癥患者呼吸肌疲勞、人機對抗、脫機困難等問題,有效遏阻普通型患者向重癥患者轉化。這個方法后來被納入中外多個中醫新冠肺炎防治專家共識中。
截至關艙,方邦江所在的C5病區,實現了全雷神山醫院入院患者和出院患者第一、出院時間最短、患者零死亡的優秀抗疫成績。
肺病為何多了
談及肺的問題,健康形勢不容樂觀。數據顯示,全球估計有5.4億人患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的致死率僅次于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為何現代人肺病變多了?中醫急診臨床中,接觸的肺病患者非常多,方邦江40年間積累了不少臨床經驗。
方邦江表示,中醫講究辨證,從外因角度說,呼吸系統疾病的增加主要與空氣、環境污染及一些新發突發傳染病的增多密切相關。與此同時,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開始出現老齡化趨勢。從內因角度看,現代人觸手可及的便利太多了,缺乏鍛煉、戶外活動少,導致體質普遍下降,呈現“正氣不足”現象。
中醫肺系包含了鼻、咽、氣管、支氣管和肺等呼吸系統,清朝溫病學家葉天士在其著作《溫熱論》中指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意思是說,肺為五臟六腑之華蓋,為人體之嬌臟,最容易受到外邪攻擊,易患感冒、肺炎及誘發哮喘、腫瘤等多種呼吸系統疾病。
從中醫角度講,肺主一身之氣的功能正常,則臟腑功能旺盛。若肺主一身之氣功能失常,必然導致氣的生成和運行異常,從而導致各種疾病發生。方邦江認為,目前呼吸系統疾病增多的主要原因關鍵在于“氣”。簡單說,就是一個人的正氣不足,另一個是外來的邪氣偏盛。
養肺先要強正氣
針對肺病,中醫治療與調理方法很多,但方邦江常用“四療法”幫助患者康復痊愈,這個方法也能用于日常養肺。“四療法”包括內治法、外治法、中醫功法和食療法,內治法主要是服用中藥,包括湯藥和中成藥等;外治法包括按摩、針灸、敷貼、拔罐等多種方法;中醫功法包括八段錦、六字訣、太極拳等;食療法主要是根據肺的特點,以及人的體質因素、疾病不同而采取的藥食同源飲食搭配。
與此同時,中醫歷來提倡“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指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近年來,方邦江通過研習中醫文獻,對于肺系疾病的養護,他認為應當預防為主,自擬“扶正預防免煎顆粒”(黃芪15克、蒼術6克、大青葉9克、薄荷6克)藥方,可益氣扶正。
方邦江的四療法
內治法即內服湯藥,方邦江推薦一個方劑——“扶正固金方”。具體組方:黃芪12克、白術6克、北沙參9克、防風6克,以上藥物可煎水泡茶或用免煎中藥顆粒劑,每日1次或2次分服。
現代藥理表明,黃芪、白術、防風等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及人體抗應激等作用。健康人群可用此方提高身體免疫力,預防感冒、流感或新冠肺炎等新發突發傳染病,體虛易感者更適合。
外治法方法較多,推薦給大家最便于操作的一種形式——按摩太淵穴。太淵穴(仰掌,在腕掌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是人手太陰肺經原穴,是肺經經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按摩刺激太淵可起到益氣養肺、止咳平喘的作用,堅持一段時間能保護肺功能。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尖端按壓右手太淵穴,垂直用力,向下按壓,按而揉之,持續20~30秒。左右交替進行,每次按壓5~10分鐘,每日1~2次。
該功法取自八段錦,由臥式和坐式組成:臥式為順逆呼吸暢氣機、掌心互搓行血脈、調理腸胃須摩腹、微撼天柱祛七傷、屈膝鉤攀舒筋骨、伸腰引腎利陰陽、展臂推掌行氣力、足背屈伸定心神;坐式為托天按頂通經絡、掌浴前臂舒心胸、前撫脘腹調六腑、搖身晃海強腰腹、抱頭擴胸運氣血、背摩精門固心腎、沖拳劃臂循氣機、屈膝伸足壯筋骨。以上動作幅度以自身舒適及安全為度,每天1~2次,每個動作4~8遍。
推薦百合固金老鴨湯。取百合60克,沙參50克,懷山藥50克,老鴨1只,蔥、生姜、味精、精鹽各適量,老鴨去毛和內臟,洗凈,放砂鍋(或瓷鍋內),再將百合、沙參、懷山藥放入,加水適量,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煮1小時以上,放入調料。
該食療方有益氣滋陰、補肺固本之效,尤其適合感冒后咳嗽、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患者食用。▲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