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水暖魚肥,此時不但是魚產量最高的時候,也是魚類積蓄營養最豐富的時候,口感也最為鮮嫩。
魚肉營養價值高,蛋白質含量高達18%左右,含有人體必需的20多種氨基酸,魚肉脂肪絕大多數是不飽和脂肪酸,可為大腦的新陳代謝提供充足的營養,還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心肌梗死和中風,降低體內甘油三酯的水平。
中醫認為,每種魚都有其特殊的功效,暮春時節食療養生不妨多吃以下三種魚。
鱖魚——抗癆養血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這句傳世名句讓鱖魚數百年來獨占春令時鮮的榜首。鱖魚肉質細嫩豐滿,無膽少刺,為春季淡水魚之上品。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將鱖魚譽為“水豚”,意指其味鮮美如河豚。
鱖魚不但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比鰱魚、鳙魚、鯉魚的營養價值都高。鱖魚肉熱量不高,富含抗氧化成分,具有較好的醫療保健作用。《本草綱目》記載其肉“無毒,可補虛勞,健脾胃,益氣力”。
清代食療養生著作《隨息居飲食譜》中也說鱖魚有“益脾胃,養血,補虛勞,殺勞蟲,消惡水,運飲食,肥健人”的功效。可見鱖魚適宜體虛羸瘦、脾胃氣虛、飲食不香、營養不良者保健之用。
南宋著名醫史專家張杲在其所著的《醫說》中記載了一則鱖魚治病的故事:越州有位姓邵的女子,患癆病(相當于現代的結核病)多年未愈,后來喝了幾次鱖魚湯,多年的頑癥竟好了。
需要注意的是,有哮喘、咯血的患者和寒濕盛者不宜食用鱖魚。現代的結核病患者基本都會服用異煙肼治療,如果同時食用某些魚類,容易發生過敏反應,故康復期不服用異煙肼等藥物的結核病患者才可食用鱖魚。
鱸魚——補中安胎
春夏之交的鱸魚味道鮮美,尤其是清蒸之后口感絕佳。《嘉祐本草》中記載鱸魚能“補五臟,益筋骨,和腸胃,治水氣”,足見鱸魚的補益作用有多廣泛。
《本草衍義》說鱸魚“益肝腎”。有一類人最適合吃鱸魚,那就是孕婦,尤其是需要安胎的孕婦。唐代食療著作《食療本草》中就記載鱸魚能“安胎,補中。作鲙尤佳”——這里的鲙是“細切肉”的意思。
圖片
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說,鱸魚中含有較多的銅元素。孕婦缺銅,會引起貧血、骨質疏松等,嚴重的導致流產、早產、胎膜早破、胎盤功能不良。如果孕婦體內銅、鋅的含量均低,則胎兒容易畸形。
因此孕婦在日常飲食中應注意補充含銅食品,而鱸魚便是最好的水產類補益食物,這也印證了《食療本草》中所說的鱸魚安胎的功效。
草魚——暖胃祛風
春末夏初的草魚是淡水魚中最物美價廉的魚類之一。草魚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對血液循環有利,是心血管病人的良好食物。草魚含有豐富的硒元素,經常食用有抗衰老、養顏的功效,對腫瘤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中醫認為,草魚味甘性溫,無毒,入肝、胃經,具有暖胃和中、平降肝陽、祛風治痹、益腸明目、截瘧之功效。
對于身體瘦弱、食欲不振的人來說,草魚肉嫩而不膩,可以開胃、滋補。草魚尤其適宜風虛頭痛、肝陽上亢之高血壓、久瘧、心血管病患者食用。
春夏之交有人一時難以適應氣候變化,會出現胃寒的癥狀,如一吃冷菜就胃部疼痛、喜歡喝熱飲等,多吃草魚可暖胃。
此外,春夏之交大風天氣也較多,有人臟腑虛弱,被風邪所傷會誘發風虛頭痛,也適合用草魚來食療。
關于草魚的做法,清代醫學著作《醫林纂要》中記載:“治虛勞及風虛頭痛,其頭蒸食尤良。”習慣做草魚湯、紅燒草魚的朋友,不妨試試蒸食草魚頭吧。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