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讓平時很久才進一次廚房的我們都變成了“大廚”,各種菜品、甜點都想嘗試一下,但又擔心吃太多甜的容易發胖。
其實比起嘗起來甜甜的食物, 生活中那些不易感知的“隱形糖”更應該引起注意。
食物中的“隱形糖”
商場銷售的很多二次加工食品都是富含“隱形糖”的食物,像是果凍、面包、蛋糕、餅干、膨化食品等, 它們在加工過程中都會添加大量的糖或代糖。
餐飲業里有句行話叫“糖調百味”。
在餐館的很多菜中,像是紅燒魚、紅燒肉、糖醋排骨等, 不僅會直接加入糖調味, 還會加入調味醬。
(圖片來源:人衛健康)
其實,很多調味醬中也同樣有糖的身影,一些沙拉醬、番茄醬、燒烤汁等調味醬里,每100克大概就有15克左右的糖。我們外出吃頓飯可能糖攝入就超標了。
除此之外,一些富含淀粉的食物,如蔬菜中的土豆、胡蘿卜、芋頭等塊莖類食物,常吃的白米、白面以及其他糧谷類食物等,由于富含淀粉,也屬于“隱形糖”食物。
上圖中,小妙貼心的為大家標注了每100克食物的含糖量。
大家可以通過這些數據直觀的判斷出哪些食物中含糖量比較高,哪些含糖量比較低,再根據我們自身的條件來選擇適合的食物。
這三類“高糖”食品要少吃
1、本身不甜,但加入大量外源性糖而制成的甜品,如果脯、山楂條等;
2、本身也有糖,但為了口味兒加入其他甜分而做成的食品,如薩其馬、土司面包、蛋糕等;
3、食材本身無糖,但是烹調加糖,如糖醋里脊、糖醋排骨、牛肉脯等。
注:這里所說的食品含糖是泛指的“糖”,包括白糖、白砂糖、蔗糖、果糖、葡萄糖、蜂蜜、轉化糖、乳糖、黑糖、棕櫚糖、黃糖、糊精、麥芽糊精、淀粉糖漿、果葡糖漿、麥芽糖、玉米糖漿等。
飲品中的“隱形糖”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薦,每日攝入添加糖不應超過50克,最好低于25克。
一般的瓶裝飲料含糖量大多為8%~11%。因此一瓶容量為500毫升的飲料,含糖量就有40克到55克,甚至更高。
對于健康者來說,每天喝一瓶或一杯這樣的飲料,糖的攝入量已經達到甚至超過可以攝入的上限。
因此,平時應注意減少含糖類飲品的攝入。
無糖飲料比普通飲料更健康嘛?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每天定期飲用1-2罐含糖飲料的人比很少飲用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幾率高出26%。
于是不少商家開始選擇用無熱量的人工甜味劑來替代天然糖。
但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常用的人工甜味劑可能導致人體葡萄糖不耐受,增加血糖升高的風險,長期食用同樣可能影響代謝,導致肥胖、脂肪肝等情況。
因此,無糖飲料也要少喝。
高糖飲食易引發健康問題
此前,據美國CNN新聞報道,新加坡將開始全面禁止高糖不健康飲料廣告,成為世界上首個禁止高糖廣告的國家。
新加坡當局表示,這是該國正在進行“糖尿病戰爭”的最新舉措。
根據2017年國際糖尿病聯合會的一份報告顯示,新加坡有七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
近年來,糖逐漸成為人們“甜蜜的負擔”。
全球權威科研期刊《自然》中發表的一篇論文《砂糖的毒性真相》中,作者通過動物實驗證明糖與煙酒一樣,具有潛在危害且會讓人上癮。
耶魯大學專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發現,糖可以阻斷腸道菌群繁殖所需要的蛋白質的活動,可能引發健康問題。
當攝入過量的糖時,會導致體內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誘發糖尿病、心臟病、脂肪肝,甚至肝癌、乳腺癌等疾病。
研究者統計,過去 50 年內,全球糖消費量激增 3 倍,糖攝入過多造成的肥胖癥、糖尿病、心臟病和肝病等疾病在全球持續高發,每年間接導致全球約 3500 萬人死亡。
不僅如此,攝入過量的糖也更易發胖、更易產生皮膚問題。
當糖進入我們身體后,會在人體控制下均勻分解自身的能量,以保證體溫和提供我們行動的能量。
但過量攝入糖分,人體就會將它們以脂肪的形式存儲起來,所以糖吃多了就容易發胖。
那些總抱怨自己沒吃太多卻一直在變胖的朋友,想想是不是喝了太多高糖飲料或含糖食物呢?
精制碳水化合物和糖還會破壞皮膚中的膠原蛋白,加速皮膚衰老導致皮膚彈性降低,膚色發黃,并誘發“痘痘肌”。
因此,我們常能看到電視上的明星們為了保持皮膚年輕狀態,都會刻意減少糖分的攝入。
無論是避免自己發胖還是讓身體更加健康,小妙都建議大家減少糖的攝入。
選購食物時,注意查看食品標簽。
一些甜味食品在標簽上會列有相關的含糖量, 對于沒有標明含糖量的, 可參考其碳水化合物含量, 如一些飲料, 其含糖量與碳水化合物含量基本相當。
另外, 在標簽中, 跟“糖”有關的各種名詞也要注意,如葡萄糖、果糖、蔗糖。
如果它們排在成分中的前幾名, 就意味著其“隱形糖”的含量可能不少, 吃起來應有所節制。
所以,大家在日常消費時應多留心, 根據比例自己就能算出吃多少才能避免糖攝入超量,不僅要注意“可見糖”,還要控制“隱形糖”!
關鍵詞: 無糖飲料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