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作為我國重要的茶葉生產基地,茶園面積和茶葉產量常年位居全國首位,擁有1200多年的種茶歷史。然而,長期以來,分散的小農生產模式和落后的加工技術,嚴重制約了當地茶產業的發展。以景東縣為例,雖茶葉資源優渥,但產業長期處于初級階段,畝產產量和產值雙低,茶農增收困難。而農夫山泉的到來,如同一股強勁的東風,為云南茶產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
科技賦能,讓千年茶鄉綻放新活力。農夫山泉投資超1億元,在云南普洱、臨滄等地捐建5座現代化茶葉初制廠,安裝國內最高標準的生產線,單廠日處理鮮葉能力達2萬公斤,是普通初制廠的5倍以上。走進景東毛茶廠,攤青、殺青、揉捻等環節實現全流程自動化,鮮葉“零落地”,溫度、壓力等參數由數字系統精準控制,茶葉品質合格率從52%大幅躍升至90%以上。這不僅顯著提升了茶葉的質量和生產效率,更推動云南茶產業從傳統的“靠天吃飯”向“數字制茶”轉變,為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授人以漁,打造共贏的造富產業鏈。捐贈工廠只是農夫山泉助力云南茶產業發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企業帶來了先進的標準化生產理念和技術,實現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跨越。在南澗縣,茶廠負責人周紅海與農夫山泉合作后,不僅茶葉收購量大幅增加,價格也較往年提高了20 - 30%。為達到農夫山泉的收購標準,周紅海積極投入資金進行設備升級改造。與此同時,農夫山泉與合作茶廠約定118項茶葉有機標準,對茶葉生產的全過程進行嚴格把控,從源頭上保障茶葉的品質。
著眼未來,推動云南茶走向世界舞臺。“中國茶需要一場工業化革命。”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的話語振聾發聵。云南茶雖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但因小作坊生產導致的品質波動,長期難以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如今,隨著標準化生產線的落地,以及118項有機種植標準和數字化品控體系的建立,云南茶葉的品質得到了極大提升,黃曲霉素檢出率降至百萬分之一,達到歐盟嚴苛標準。此外,農夫山泉在昆明東川區投資10億元建設的飲料生產基地,預計于2026年投產,屆時搭載云南茶“標準化基因”的“東方樹葉”無糖茶將走向全球市場。
農夫山泉在云南的實踐,正是對"三茶統籌"發展理念這一理論的生動注腳:以茶文化為魂,挖掘"南詔貢茶"歷史底蘊;以茶產業為基,構建"茶園+工廠+市場"全鏈條;以茶科技為翼,推動傳統工藝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
當彝族鄉親們用"掛紅"儀式表達對產業振興的期盼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茶葉加工的技術革命,更是鄉村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從手工作坊到數字工廠,從"賤賣鮮葉"到"標準化出海",云南茶業的蛻變印證了一個道理:產業升級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當農民從產業鏈末端的參與者轉變為技術受益者和價值共享者,鄉村振興便有了最堅實的底座。正如鐘睒睒所言:"云南的茶永遠不夠賣,是云南的好山好水、綠水青山在支持農夫山泉。"這場始于茶香的變革,正在書寫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新篇章。
相關推薦
- (2025-04-05)“三茶”新答卷:農夫山泉為云南茶產業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 (2025-04-05)“三茶”統籌5周年:中茶公司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以高質價比打造“國民消費好茶”
- (2025-04-05)“和東坡·交個朋友”IP全球發布:破圈創新激活千年文脈
- (2025-04-05)“和東坡·交個朋友”宴集全球發布暨第二屆飲食文化傳承與創新論壇在滬啟幕
- (2025-03-28)福鼎白茶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林振傳:以白茶創新引領鄉村振興與產業升級